第十一章 大明重臣洪承疇降清內幕(第4/8頁)

一位大臣告訴崇禎皇帝:山西崞縣(即今日之原平),只有兩千左右敵人,俘獲了一千多當地男女,經過代州城下時,被俘的人們與城頭上的親人遙遙相對哭泣,城上始終不發一兵一卒救援,任清軍飽掠而去。崇禎皇帝聽後,“頓足太息”,沒有任何辦法。(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補遺》卷六,東兵入口)

有一位兵部尚書,名叫張鳳翼。清軍攻破長城進入內地後,他擔心皇帝問罪,於是,主動請纓,願意率領各路援軍抗擊清兵。皇帝十分喜悅,立即批準了他的請求,並賜給他尚方寶劍,白銀萬兩,賞功牌五百。於是,張鳳翼很威風地率軍出發了。此後不久,清軍在河北地區攻城略地,我們的兵部尚書和當時的薊遼總督梁廷棟仿佛送行一般,僅僅跟在清軍後面轉來轉去,始終沒有接戰。

事情的高潮出現在最後。

清兵飽掠女子、玉帛、牲畜之後,決定回家了。他們選擇建昌、冷口北撤。按照一般軍事常識,撤兵時,應置精兵殿後,以防備敵人追襲。此次,清軍大模大樣地采取了一個很少見的做法——將大軍主力放在最前面,將所有輜重和搶劫來的物資放在最後,大小車輛裝滿勝利的喜悅,一路逶迤而去。史書記載說,他們讓所有搶來的婦女一律穿上鮮美的服飾,濃妝艷抹之後坐在車上,然後,鼓樂齊鳴地一副凱旋景象,就這樣,連續四天才陸續走完。張鳳翼帶領大軍躲在堅城之內,目送敵人在他眼皮底下招搖遠去。最後,居然是一位監軍太監劉景耀忍受不了這種侮辱,帶著自己的部下,殺出城去,據說,他們頗有斬獲:襲殺了一百多個敵兵,並搶回來了一些人口、牲畜和物資。

戰後,為了害怕皇帝追究責任,恐懼已極的兵部尚書張鳳翼與薊遼總督梁廷棟相繼服食大黃麻求死,並陸續死掉。讓人完全無法明白,他們既然知道難逃一死,為什麽卻不願意選擇轟轟烈烈地戰死在沙場。

在與皇太極的博弈中,最有喜劇色彩的一幕出現在洪承疇之前一任薊遼總督身上。

這位總督名叫吳阿衡。當皇太極派遣的大軍打進長城時,他和總兵吳國俊正在為皇帝派來的監軍太監鄧希詔舉辦生日宴會。監軍太監權力很大,因為他直接對皇帝負責,並且掌握著錢糧、輜重、火器等等。因此,前敵將領沒有人敢得罪這些皇帝身邊來的人。

在生日宴會上,吳阿衡總督和鄧希詔監軍酒逢知己千杯少,約定:在場者每人都必須幹滿一百杯,為監軍祝壽。結果,喝到中途,傳來清軍破關入侵的緊急軍報。吳阿衡總督很有點兒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大將風度,他鎮定如常,派總兵吳國俊前去禦敵,然後,仿佛根本就沒聽過那十萬火急的如火軍情,仍然堅持必須喝完一百杯、決出勝負方可罷休。

最後,終於勝利喝完一百杯的總督,於酩酊大醉之中,居然還沒有忘記敵人已經打進來了。於是,爛醉如泥的總督被部下扶上馬,一路趔趄著殺向前敵,最後,稀裏糊塗地死在亂兵之中。那位倒黴的總兵吳國俊也戰死在疆場上。

就像我們到目前為止所不停看到的那樣,兩千多年的帝國史告訴我們:每當皇帝的龍椅上坐著的是一頭豬時,皇帝的部下中不是豬的那一部分,就會迅速被淘汰出局,比如熊廷弼、袁崇煥、盧象升、孫傳庭等等。剩下來的人們就會集體表現得比他們的萬歲爺陛下更像豬,比如這位吳阿衡總督。人們具有充足的理由,由衷地感嘆“上梁不正下梁歪”這句俗語的精當準確。

這種局面要想扭轉,常常需要帝國將自己的能量耗盡,或者上天出面幹涉,譬如令那頭豬死掉,才有可能做到。

不幸的是,一頭豬死掉後,新上來的還不如前面那一位。在前任打下的讓人覺得已經糟不可言的基礎上,後來者時常有本領壞得超出人們的預期,壞得更加離奇,使人們一再感受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之恐懼。宗法制度和孔孟之道、三綱五常等等,為豬們甚至更壞的畜生大模大樣地走上龍椅,鋪設出了一條康莊大道。就這樣吧,讓我們書歸正傳。

就這樣,皇太極以築城義州為開端,開始實施對錦州的持久圍困。他先後派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與多鐸率兵圍困錦州,隨後,又加派和碩睿親王多爾袞輪番圍城,以期達到長圍久困萬無一失之目的。

這種圍城和攻堅對於雙方都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當時,大明方面的錦州主將是素有名將之稱的祖大壽,在他的指揮下,錦州城防守嚴密,糧餉充足,致使清軍打得十分艱苦。一度被包圍的明軍尚未動搖,圍城的清軍反而糧草不繼,逼得清軍前敵主帥多爾袞為防備城中的明軍突然沖殺出來無法收拾,不得不下令全軍後退三十裏,以便兵就食馬有草,並命令軍中將領帶部下分批回沈陽休整。這就在事實上解除了錦州的包圍。皇太極知道後,極為震怒,下令嚴厲處置。多爾袞根據大清家法,自請死罪,最後,皇太極下令削去多爾袞的和碩睿親王爵位,降為郡王,罰款一萬兩白銀,奪兩牛錄處分。隨後,皇太極的命令被迅速執行,錦州城外被清軍加築了一道圍城,與杏山、松山、寧遠的聯系被阻隔掐斷,錦州成了孤城,陷入了真正的危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