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0章 番外·大結局(第3/9頁)

“另外,皇陵中所發掘出來的金玉器物等陪葬品的數量相較於其他帝王陵來說也是很少的,這與我們對這位帝王的一貫認知來說是比較有挑戰性的。”

郭澤切換了一張幻燈片,是一張表格,表格上列舉了狼居胥山魏皇陵和其與帝王陵墓發掘出來的金玉陪葬器物的數量對比。

這一比較,就顯得魏太祖的皇陵甚至有些寒酸。

“但是金玉器物雖少,其他的東西卻非常多,比如這個,這是最新發現。”

郭澤切換了一張幻燈片,新的一張幻燈片上的內容頓時讓學生們驚呼出聲。

“這是我們發掘出來的七號墓室的墻壁上所雕刻的地圖,我們可以看到,這是一幅魏國疆域全圖,圖上將魏國的疆域完完整整畫了出來,每個州,每個郡,每個府,乃至於河流、山川,都有標記。

看到這幅地圖的時候,很多老前輩都驚訝的目瞪口呆,說不出話來,說實話,我也很驚訝,從前我們只是在史書上了解魏帝國的疆域,做出推斷,但是我們萬萬沒有想到,墓室的墻壁,居然直接刻上了魏國疆域全圖。

通過這幅圖,我們可以看到,當年的魏國,疆域西至中亞,東至東極島,北抵狼居胥山,南至日南郡,是一個相當龐大的帝國,相較於東漢全盛時期,國土面積擴大了一倍左右。”

郭澤隨即把東漢全盛時期的疆域範圍和這幅地圖做了對比。

這一對比,差距就相當明顯。

“魏太祖郭鵬登基以後,一直到延德四年才大體上統一全國,但是他沒有停下腳步,用剩下來十年的時間把帝國疆域擴大了一倍,這就是最有利最直接的證據,與史書記載完全一致。

過去在總有人質疑史書記載的不確定性,認為以當時的條件,魏太祖根本不可能在十年的時間內把帝國疆域擴展到如此地步,他們覺得史書上存在對魏太祖功勞的誇大。

雖然近年來在各地出土文物都顯示了魏帝國對於那些土地的有效治理,但是這幅最遲完成於魏太宗興元二十年的帝國全圖,將成為最有利的證據,直接證明史料記載的真實性。

魏太宗郭瑾稱帝二十一年,一共只發動四次戰爭,而且沒有一次是以開疆拓土為目標,整個魏帝國的直接領土幾乎就在魏太祖時代固定了,這一點就此得到證實。”

郭澤笑道:“這對於咱們的考古工作者和歷史研究者來說,是一場巨大的勝利!”

學生們紛紛鼓掌,小小的歡呼起來。

然後郭澤收斂笑容,換上了非常嚴肅的表情。

“其實,咱們本次發掘工作最大的收獲還不是這幅地圖,而是這個。”

郭澤再次更換了幻燈片,這一次,圖片上顯示的是一個黑漆漆的盒子。

“這是一個被細致的做了防腐和密封工作的漆盒,放在皇陵主墓室隔壁的八號墓室之中,其他的墓室裏都有很多東西,唯有這個墓室,裏面只有這一個盒子,充分顯示了這個盒子全然不同的地位。

當時我們都猜測這個盒子裏放了些什麽,經過一系列的研究之後,我們小心翼翼的打開了這個盒子,我們本以為這盒子裏可能是什麽失蹤已久的秘寶,但是並不是這樣。”

郭澤轉移視線,更換幻燈片,向學生們展示了盒子裏的全部內容。

望著那張幻燈片上的內容,他不由自主的產生了一些懷念的情緒。

不過他很快便整頓情緒,開口道:“這盒子裏不是金銀珠寶,也不是印章玉璽之類象征皇權的東西,而是三本書。”

“三本書?”

學生們驚訝不已,看著幻燈片上的照片,大為驚訝。

那的確是三本書。

三本幾乎是全新的線裝書,書封上寫著【格物學】三個大字。

郭澤轉移視線,面向全體學生。

“我們都知道,魏太祖郭鵬稱帝之後,致力於改革選拔人才的方式,並且最終成功將西漢武帝開創的察舉制度改革為科舉制度,科舉制度之下,人們開始依靠考試和分數,擇優錄取為官。

這一選拔人才的方式,被證明在公平性上遠遠超過察舉制度,打破了兩漢以來選拔人才唯出身、門第至上的傳統觀念,使得平民子弟也能通過考試當官。

而這素來也是史學界研究的重點問題,人們都認為魏太祖出身士族,是當時的上流社會階層,是察舉制度之下的既得利益者,但是他卻最終廢棄了察舉制度。

他設立了並不符合當時統治階級利益的科舉制度,使得當時占據文化層面壟斷地位的士族非常不滿,並且最終在延德七年引發了嚴重的政治危機,皇帝和士族之間的矛盾無法調和,最終爆發。

這些問題還有很多我們不了解的細節,暫且不論,我們單說科舉制度創立之後,魏太祖對選拔人才方式的改革,比如不斷削減儒家五經的考試分量,增添農業、天文、地理、數學等學科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