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3章 繼任人選(第2/2頁)

農業是收不了多少錢的。但國家的開支卻很浩大,這便要從其它地方找回來。增加商稅便是必然之策。

大明重農,卻不輕商。

農為主幹,商為脈絡,無主幹不活,無經脈不通,大明是主張大力經商的,王厚的女兒王月瑤,便是大明商業署的署長,一手掌控著天下商人的命脈。

在大明遏制土地兼並,大力倡導工商業的政策之下,大量的地主賣掉了手中多余的田地之後,這部分資金便流入到了工商業市場,在極大的繁榮的同時,也為國家帶來了豐厚的稅收。現在大明在商業的稅收,較之前越的時候,翻了十倍有余。

但這仍然堵不住整個國家財政缺口的窟窿。這便要說到大明另外一個賦稅的來源了,鹽務。大明立國之後,鹽務所得來的稅收,幾乎占了整個國家稅收的四分之一。

這個比例,便有些恐怖了。也就是說,一旦鹽務之上出了問題,那大明便會搖搖欲墜。而大明鹽務體系,卻是繼承前越而來,大明初定,王厚大刀闊斧的進行吏治改革,但唯有鹽務之上,卻是投鼠忌器,不敢妄動。

王厚這最後一篇奏折,說得便是鹽務。

按照王厚的調查估計,鹽務一系上的官員,一年中飽私囊,上下其手貪去的稅銀,多達百萬之巨。但前幾年朝廷一直在打仗,所以明知其中問題,卻是不敢戳破了這個膿包,只能苦苦忍著。而現在,總算有了幾年消停日子,王厚認為,鹽務問題當是解決的時候了。

輕輕的放下折子,秦風在心中想著,也的確是到了解決的時候了。

王厚已然不能視事,吏部尚書的接任人選,就不得不提上議事日程了,吏部為六部之首,選官任官,大權在握,而王厚在任之時,更是因為其資歷的關系,吏部聲勢之隆,壓得其它各部喘不過氣來,即便是軍隊的人事任命,也得過吏部這一關。但王厚既去,吏部之聲勢必然應聲下降,但不可否認的是,他仍然是執六部之牛耳。

朝野上下,都有共識,這一次誰能繼王厚擔任六部尚書,那繼權雲之後的首輔之位,便當仁不讓的會有該人繼承。

現在秦風有兩個人選,一個是沙陽郡的郡守方大治,另一個,則是太平郡的郡守金聖南,兩人各有千秋,各有擅長,也各有支持他們的盤口。

太平郡,沙陽郡都是大明王朝的重鎮,是秦風的起家之始,這兩地的郡守,必將得到朝廷大用是所有人的共識,這一次吏部的任命,便是一個風向標,所有人都在盯著這件事情。

王厚支持的是太平郡的金聖南,而權雲支持的卻是沙陽郡的方大治。

王厚支持金聖南,倒不是認為金聖南的才具就一定比方大治高,而是認為金聖南是一個孤臣,此人最初始時,是被順天軍裹協的一個秀才,順天軍敗後,他被俘虜,成了太平鐵礦的一個礦工,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卻在太平鐵礦之中脫穎而出,一步一步的走上南,如今太平郡成為整個大明的軍事重鎮,不可或缺的一環,此人功莫大焉,而且此人沒有後台,沒有依仗,能有今日,全靠自己才具過人,兼之上頭的賞識,正如無根浮萍,只能依附於皇權之下。在王厚看來,這就是金聖南最大的優勢。

方大治之才,不下於金聖南,但其北後,卻有著龐大的沙陽系集團,在外人看來,這是方大治的優勢,殊不知在王厚看來,這卻是方大治最大的不足。

而權雲支持方大治,原因就不用說了。權雲本身就是出身沙陽郡,任過沙陽郡的郡守,與沙陽一系的關系,就是權雲想切割,也是切割不開的。

再看了一遍王厚的折子,秦風心中卻是另有想法,這兩個人,他還要看一看。兩人各有優勢,各有千秋,在郡治之上時,兩人就互別苗頭,那麽,是不是將兩人都弄到朝廷裏來,讓他們兩個繼續別苗頭呢?或者誰更勝一籌,就在這種互別苗頭的過程之中,展現出來了。

一個來任吏部尚書,另一個,就讓他來當戶部尚書吧!秦風在心裏道,蘇開榮的年紀大了,也該退下來休息了,而且他的兒子蘇燦主政的大明中央銀行,現在權利與日俱增,在大明政壇之上舉足輕重,父子兩人,都執掌大明財政之牛耳,這不是一件好事,老子給兒子讓讓路,也是理所應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