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營中紛紛難止休(上)(第2/2頁)

青唐部在古渭附近是人丁最多,據地最廣,也是最為富庶的一個部族,甚至連帶著古渭寨合在一起被世人稱作青渭。其所據有的鹽井,據說每天能給青唐部帶來八匹馬的利潤。這可是個驚人的數字。

北宋馬貴,一匹最普通的駑馬也要十貫往上,而戰馬都是三十貫起頭,往百貫上跑。即便以價格最廉的駑馬計算,八匹馬就是一百貫,而一年便能凈入三萬五千余貫!

王厚當日提起青唐鹽井,曾經嘆著氣,若這三萬五千貫年入歸屬古渭寨,不用下面的臣子提,官家自己都會要求古渭建軍。

“青唐部不是沒有歸順嗎?他們怎麽也來了?難道俞龍珂打算向朝廷要個官做?”韓岡有些想不通。他這些日子,也多方搜集蕃部的資料,雖不如王厚的見多識廣,但還是知道青唐部的族酋究竟是何人。

青唐部並未歸順大宋,沒有接受朝廷官職,更沒有獻土。按照大宋對蕃人的分類,他們屬於生戶,而投效了大宋的納芝臨占部則是熟戶。一個生蕃部落跑來拜年,是慣例?還是特例?

“能關起門來稱大王,俞龍珂當然不會願意成為大宋臣子。但這不代表青唐部不願與朝廷交好。平日結個善緣,也省得日後麻煩,許多蕃部也都是這麽做的。何況青唐部除了鹽和馬,也不產其他東西,都要靠著來古渭的商隊……”

“青唐部不是號稱帳下超過十二萬口?”王舜臣一貫地把蕃人當賊看,從來都是往壞裏想他們,“俞龍珂那鳥貨說不定想做個李元昊,前面磕著頭,背後捅刀子,囫圇個兒的占了古渭州!”

“十二萬口?”王厚不屑地冷笑一聲:“的確是有!把羊算上去還少一點,加上狗那就多一點。再添個馬,說不定能上十三萬!”

韓岡也搖頭失笑,這樣的傳言都是不能信的,秦州是西北重鎮,漢人也才不過十余萬丁口【注2】,一個蕃部怎麽可能有與秦州相當的人力:“帳下十二萬口當然是個笑話。古渭就這麽點大,能容得下多少帳?大小部族加起來,說不定的確能有十二萬。單一個青唐部,能有個三萬丁口,編組兩三個裝備齊全的千人隊就不錯了。董氈或木征的直領部族,估計也不過是十萬上下!”

“但董氈和木征一聲號令,三五萬吐蕃精銳也是輕而易舉。即便俞龍珂,也能在古渭湊個一萬上下吧?”

“兵力多少無關緊要,”韓岡說道,若要拓邊河湟,卻連青唐部都打不過,那就別去想河州木征,以及青海畔的董氈了,“青唐部當道而立,要出兵河湟,繞不過他去。要麽滅了他,要麽就要收服他。決不能容許他首鼠兩端!”

“可木征、董氈和西賊都派人去過俞龍珂的帳中。”韓岡對地理的認識,已經被王厚所敬服。而青唐部的戰略意義,不必韓岡說,王厚也明白。就算他對地理不甚了了,但從木征、董氈以及夏人對俞龍珂的拉攏中,任誰都能看得出青唐部的重要性,“墻頭草是兩邊倒,俞龍珂可是四方跑。董氈、木征、西賊還有朝廷,他都是逢著廟就燒香,一個菩薩也不得罪……”

王厚正不屑地說著青唐部四面拜佛的醜事,官廳門前人影一晃,身高體闊的趙隆從廳中走出來。趙隆的身材和相貌所具有的威懾力,要遠高於王舜臣和李信,故而被王韶帶在身邊,與劉昌祚一起接見蕃部來客。而王舜臣和李信就只能站在帳外,守著韓岡和王厚。

注1:最早的爆竹,就是將幹竹節放進火裏去燒,聽著竹節爆裂的聲音,爆竹因此而得名。到了北宋後,火藥爆竹才逐漸流行開來。

注2:古代統計人口,只記男丁數量,也即是二十到六十的成年男子數目。男丁十二萬,換算成總人口,大約有三十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