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五章 前路多坎無須慮(一)(第2/2頁)

但會哭的孩子有奶吃。你不多叫喚兩下,誰知道你的尾巴被踩到了?

韓岡依然堅持己見,“下官覺得還是多給王相公寫兩封信,等回去後,下官也會給章子厚去信。修造渭源堡的錢糧,市易和屯田的本金,還有古渭建軍的提案,都提上一提。就算我們這邊漫天要價,他們那裏落地還錢也行。這虧不能吃得不明不白。”

韓岡很輕松地說著,他現在還是抱著樂觀的態度。郭逵是做過執政的宿將,聲威赫赫,名震中外,這一點的確是事實。但韓琦、富弼之輩,哪一個不更勝一籌,還不是都離開了京城。如果郭逵真的敢於沮壞河湟開邊,天子和王安石會放過他嗎?

何況要評價一個人,要察其言,觀其行,郭逵還沒來秦州,怎麽能貿貿然地下結論。抱著對抗的心思去迎接郭逵,也許本來能搞好的關系也會變得糟糕。

……

“郭逵答應去秦州了。”

趙頊放下手上的一本奏章,對王安石說著。郭逵接受了新的任命,將奏章遞了上來,同意去秦州,而放棄延州知州一職。

當然,趙頊也不認為郭逵敢拒絕。文官如果有事不想做,可以直接推掉,但武臣就不行,他們唯一能辭的,只有升官封賞,如果是平調職司他們還推辭,那就是跋扈之行。

“王卿,郭逵到秦州後,是不是要叮囑幾句,讓他多看顧一下王韶?”

“依臣之見,還是讓郭逵守穩秦州便可,河湟的事讓王韶獨力處理。多說一句,以郭逵的心性,或許就要跟王韶起齟齬了。”

趙頊嘆了口氣,緊皺的眉頭上盡是疲憊:“關西的幾位帥臣,也只有蔡挺讓人省心。”

“蔡挺在渭州除舊弊,定新規,將關西四路中,軍力最弱的一路打造得固若金湯。有他鎮守涇原,鄜延路的側翼就可以放心了。”

蔡挺在渭州推行的將兵法改變了宋軍過去大小相制,難以指揮的弊病,很對王安石的胃口。在王安石的計劃中,等到朝廷錢糧充足,就可以動手改革軍制,將兵法、保甲法和保馬法這三項有關軍事制度的法令,都已經進入籌備階段。

“郭逵之才不在蔡挺之下,名望尤高,可就是事多。若不是他跟韓絳不合,也用不著把他調去秦州。”趙頊又在嘆著,“只希望他能如王卿你所說,與王韶爭勝負,而不是互相拆台。”

王安石知道以郭逵大權獨攬的性格,以及身為前任執政和節度留後的地位,他去了秦州,很有可能就要跟王韶為河湟開邊的領導權起沖突。

但秦州軍中地位最高的三人一下子全都走了。為了穩定秦州軍心,除了郭逵,一時之間他和趙頊都找不到更好的人選了,即便是涇原路經略安撫使蔡挺也不夠資格,而他們一開始準備在半年後用來替代竇舜卿這個過渡人物的韓縝更是遠遠不夠。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郭逵與李師中、竇舜卿他們不同,他是全力主張開邊之策,就算他和王韶相爭,也不至於會耽擱正事——以上都是王安石說給趙頊聽的理由。

而實際上,王安石不過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罷了。雖然秦州連傳捷報,但河湟作為偏師的地位並沒有被改變,橫山的戰略地位遠遠高於河湟。

郭逵當初任鄜延路經略安撫使,與種諤爭位,幾乎將種諤擠對得無法在鄜延路立足。如今韓絳任陜西宣撫使,重用種諤為主帥,因而讓郭逵大為不滿。為了不讓郭逵幹擾到現在由陜西宣撫使韓絳主持的戰略規劃,必須將其調走。卻又不能將他調離關西,郭逵本身的資歷、能力和威望在軍中猶如定海神針,萬一韓絳那裏有個萬一,有他在,至少還能穩定住關中的局勢。

而王安石為郭逵選擇的地方,就是正好需要重臣去鎮守的秦州。不過為了讓王韶能安心做事,不至於給郭逵壓得太慘,章惇幫著出了一招。

王安石對趙頊道:“陛下。古渭大捷之功,已得王中正查驗,皆為實情,並無虛妄。由此可見王韶之才非區區機宜可屈。數月前,王韶曾上書奏請於升古渭為軍,以便統一兵權、事權,更為名正言順地招攬蕃人投效朝廷……”

前次張守約入覲,也是有過同樣的請求,但趙頊仍有些猶豫,“直接在古渭建軍,是不是有些倉促了。”

“那就先圍著古渭寨劃出一塊地來,設立秦鳳緣邊安撫使司,由王韶擔任安撫使,先給他一個署理秦州西陲軍政的名義。等到一年半載之後,稍見事功,再將古渭升為軍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