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三)(第2/2頁)

可能是酒喝多了的緣故,同時也是因為對智緣十分欣賞,高遵裕突然為智緣叫起屈來,“以大師之德才兼備,還得不到一件紫袍,實在是委屈……政事堂中諸公卻是太吝嗇了。”

智緣不以為意地笑道:“天子和王相公本是要與貧僧僧官之位,但貧僧心想未見寸功,非有長才,便以口舌得官,來秦州後卻難以見人。故而對王相公推辭道,‘未見事功,遽蒙恩澤,恐致人言。等有功於朝廷,再與官亦不遲。’”

高遵裕愣了一下,立刻更加熱情地贊揚起來,“視名利官位如糞土,大師果然德行高致!”

智緣口宣佛號,“鈐轄過獎了。貧僧今次自請來河湟,也是不忍此地漢番之民再遭兵焚之苦。故而願深入不毛,弘揚佛法,勸蕃人臣服於朝廷,從此共享太平之樂。”

“好個共享太平!大師以慈悲為懷,足以讓朝中庸吏愧煞。”王韶輕輕擊掌贊許,舉杯敬向智緣。

智緣以茶代酒,與王韶對飲之後,放下茶杯,問道:“貧僧前日過秦州,承蒙郭太尉與燕太尉不棄,設宴款待。在宴上聽說近日有一星羅結部屢有不順,其族長別羌星羅結聚兵露骨山麓,意欲反叛。不知可有此事?”

王韶猶豫了一下,點了點頭,“確實有此事。”

關於別羌星羅結的種種不順,秦州那裏早就通報過了。只是郭逵和燕達會將此事告知智緣,讓王韶有些不快。

見王韶沒有否認和隱瞞,智緣就席上向王韶:“貧僧來此,便是為了規勸蕃人歸降朝廷。如今有星羅結部不順於大宋,卻是再巧不過。等明日貧僧便去露骨山下,勸說。”

王韶臉色絲毫沒有半點變化,仿佛前幾天批準突襲星羅結部計劃的並不是他。“大師初來乍到,對蕃部內情尚未了解。還請大師在古渭少待幾日,先熟悉了這裏的地理人情,再去蕃部不遲。”

智緣又念了一聲阿彌陀佛,道:“安坐古渭寨中,如何能熟悉蕃部內情。何況拖上一日,其不順之心便盛上一日,若是拖延下去,說不定就有大戰連連,死傷枕藉。”

“大師心慈,不忍見生靈塗炭,韓岡深為敬佩。”韓岡向智緣拱了拱手,表示了自己的敬意。轉過來對王韶道,“安撫,以下官之見,既然智緣大師一心想去,不如就準他去了。蕃人虔心禮佛,以智緣大師的身份,行走在蕃部之間,也不會有任何危險。”

王韶和高遵裕、還有所有知道即將實行的計劃的官員,都驚訝地看著韓岡,這等於是把智緣往鬼門關裏推。

王韶正要拒絕韓岡的提議,而韓岡卻搶先一步道:“不過能否先請大師去納芝臨占部的吹莽城和青唐部的青唐城走一趟。托碩大捷和古渭大捷,得兩家之力甚多,而戰歿者亦多。大師若能去兩城做一場法事,將之亡魂超度,其善莫大焉,亦能讓兩部更加恭順於朝廷。”

智緣想了一想,點頭道:“機宜有命,貧僧不敢推辭。”

“在下就為兩部先謝過大師恩德。”韓岡起身向智緣行禮,“蕃人盼大師久矣。原本河湟一帶最有名的僧人喚作結吳叱臘,在此地多有其弟子信眾。其後因其不守佛門戒律,鼓動董裕在青渭殘殺劫掠,在古渭一役跟著董裕一齊被斬殺,”韓岡指了指王舜臣,“這功勞還是他的。”

“阿彌陀佛。”智緣低頭合十,對王舜臣道,“念佛而逆佛,口誠而心不誠,結吳叱臘死後必入地獄。斬殺此獠,王檀越陰德不少。”

王舜臣聽得眉飛色舞起來,他殺人放火的事沒少做,雖然為人豁達,平日裏有時也擔心死後會下地獄。但智緣說他殺人就救人,算是積攢陰德,讓他放下一塊心頭大石,哪能讓他不高興,“多謝師傅,多些師傅。”

注1:宋代僧侶,如果譯經之功,或是升任高位僧官,便能得賜一件紫色袈裟和法衣。名義上非高僧大德不與,但實際上,只要有親王、宰執官或是地方監司官推薦,就能由中書門下頒下紫衣牒,可穿紫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