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八)(第2/2頁)

韓絳這一問,下面的將校們頓時興奮起來。本以為會給韓岡搶了去,沒想到韓三識趣,不跟他們爭搶,反而把路鋪平了,看著韓岡感激頗深。頓時一個個跳出來,一片聲地齊齊在說:“末將願往!”

俗話說,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擡水喝,三個和尚那就沒水喝了。十幾人搶著要去招降,在韓絳面前鬧得不可開交,鬧到最後也沒有個結果。最後變成了再議,真是一件諷刺的事。

看著眾將失落的表情。韓岡也覺得很是有趣。不過他也無所謂了,現在去也不一定有個回音,剛剛擊敗了攻城的王文諒,吳逵的人望還在,要讓他的手下背叛他,現在還不到時候。打上一陣再說,把叛軍的氣焰打下去,如果能等到他提出的新型投石車投入戰場,那就更好了。

軍議還在繼續,不過從招降卻變成了如何攻打鹹陽。因為有招降的想法在,韓絳不想看到大的傷亡,著眼點便是如何打擊叛軍的士氣,好在招降時能夠順利一點。

在商議中,韓岡沒多說別的,只是隱隱地把他的想法透露了出來,希望能將三千叛軍的流放地安排到河湟去。

韓岡說得隱晦,除了韓絳、種諤等人,許多將領還是迷迷糊糊的,可趙瞻卻一下聽明白了。

趙瞻實在不太喜歡韓岡的性子,幫韓絳解圍的幾次行為,落到他眼裏,就變成了溜須拍馬。而且韓岡很不給他面子,前面還給他難看,這就更讓趙瞻不喜。現在尋到了韓岡的錯處,卻是一點也不放過,“韓岡!廣銳叛卒禍亂關中,即便招降以貸其死,也當是遠竄南荒,如何能將此腹心之疾留於關中!”他稍稍眯起了眼,“聽王文諒生前所說,你跟叛賊吳逵曾經同行甚歡,是不是有開釋吳賊的心思?”

趙瞻說得過火,在列的將領一時有些騷動。韓絳也心生不快,知道趙瞻是借機發作。

而韓岡則是眼神一凜,擡眼與趙瞻正正相對,毫不客氣地反駁著:“廣銳叛卒震驚關中,若不將其平定,天子也難以安寢。不過說他們是腹心之疾,卻是過了一點。不過是一群進退失據的叛賊而已,雖有吳逵主持,但緣邊四路中的任何一路,都能將之撲滅。前面燕總管不也是差點就將其剿滅嗎,而後雖因故小有不順,但也在種總管來援之前,便將其圍定在鹹陽城中。至於與吳逵同行甚歡,那是因為他當時叛跡未顯,下官不便妄自猜疑。”

趙瞻臉色漸漸的陰郁起來,一抹厲色在眉頭凝聚。韓岡的一番話,最後一句姑且不論,前面的話分明是在指責他舉止失措,強逼羅兀前線回師,壞了橫山大局。

韓岡對趙瞻的怒視視若無睹,“你要跟我過不去,別怪我不給面子。”他從來都是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趙瞻要與他為難,甚至說他跟吳逵有瓜葛,那就別怪他直接一巴掌還回去。

韓岡根本不怕得罪身負王命的趙瞻——因為趙瞻的想法和判斷,不一定會跟趙頊一樣,盡管他在關西是代表了天子。

關鍵是趙頊那裏會怎麽想——趙瞻可是逼著羅兀撤軍的主事者。如果讓趙頊自己選擇,在當時,他必然還是會跟趙瞻一樣,選擇從前線退軍,以保住關中內部的穩定,攘外必先安內,這個選擇是必然的,所以韓絳才會點頭。但人是喜歡後悔的,就算做出了決策,總是會想當初如果換個選擇,也許結果會更好。

如果前線不撤軍,穩守住羅兀城,當能一舉定下橫山,繼而給西夏的脖子上拴上一根絞索。而廣銳叛軍雖然直趨南下長安京兆府,可畢竟在羅兀撤軍以前,吳逵和他的三千騎兵就已經被圍在了鹹陽城中,並不一定需要聚集在前線的精銳回師。也許只要剿滅了他們,關中的局勢也就穩定下來了。

趙頊會不會這麽想?韓岡完全可以肯定,他對人心的把握還是稍微有些譜。就算趙頊不這麽想,韓絳、種諤都會讓他去往這個方向想的,尤其是韓岡方才已經提醒了他們。這可是推卸責任的好機會!

一旦這一想法在趙頊心中紮下跟來,後悔的心理,就會讓趙瞻成為發泄的目標——尤其羅兀撤軍又是趙瞻逼著韓絳做決定。從程序上說,這其實並不合規矩,他也沒有收到這個權力,只是借助天子使臣的身份,加之韓絳本身又有些灰心喪意給了他機會而已。

還得意嗎?韓岡微帶著冷笑與趙瞻一點不讓地對峙著,後面有的是苦頭讓你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