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十八)(第2/2頁)

“這樣不太好。”趙頊搖搖頭。一件事歸一件事,立了功如何能不賞?回河湟立功,到時自然會依功封賞。而眼下,在陜西宣撫司的功勞,也同樣要賞賜,這才是朝廷待臣之道。

“可韓岡不會接受。”王安石還記得韓岡那對尖銳鋒利的眉眼,沉甸甸的眼神,就跟自己一樣,都是不為外物所動的強硬性格。

君臣二人都在犯難。

章惇站了出來,“臣聞韓岡之父韓千六,雖是一介老圃,但精於農事,在通遠軍屯田一事多有功績,王韶、高遵裕皆有所言。”

趙頊想了想,這也算是個變通的辦法。就是韓岡官位太卑,如果他已經是朝官了,直接封妻蔭子、封贈父母,處理起來很方便。不像現在,必須繞著來,“那就給韓千六贈一官。”

“得官不可無功!”曾布勸著趙頊不要太急,“不若等六月開鐮,若軍屯田畝果真有所收獲,贈官便可名正言順。”

趙頊沉吟一陣,點了點頭,可終究還是難以釋然,這非是優待功臣之道。但韓岡強硬如此,他也不能逼著來。本來趙頊還想見一見韓岡,但現在正風尖浪口之上,他不想讓韓岡成為眾矢之的,還得先放一放,只能再等機會了——河湟那裏也該快上一點了。

……

韓岡一心一意要在河湟立下功勛,把送上門的封賞,都給推辭了。這也算是對宣撫司同僚們的一個交代,現在他們對韓岡也變得親熱了許多,而不是像過往,只有武將才跟韓岡關系好。

本來遊師雄也是想跟著韓岡一起來推辭封賞的,但被韓岡勸住了。韓岡他是名正言順的宣撫司中屬吏,但遊師雄立功的時候是邠州軍事判官,後來是被燕達征辟,再後來,才是到了宣撫司中做事。但到了現在,也還沒有一個正式的編制。既然如此,又何必湊這個熱鬧。選人轉官不容易,遊師雄跟自家的情況又不一樣,推了不一定會再有機會。

遊師雄最終接受了韓岡的勸告,兩天後,就啟程去了東京城。選人轉官的數量,一年大約在一百多一點。一旦轉官之後,就是有資格成為親民官——最低的也是知縣。人選的合格與否直接關系到地方百姓,故而大宋歷任天子都是極為看重轉官一事。每一位轉官的選人,都要詣闕上殿,由天子親自評審一番。韓岡放棄了自己的資格,遊師雄也只能自己獨自上路。

但韓岡也不復早前的輕松。陜西宣撫司的名號尚未撤銷,但帥府眾官則都已經給撤去了職位。倒黴的回京城流內銓門口闕亭守著,等著張榜公布新的實缺位置;而運氣好的,早早定下了職位,各自上任去了。

韓岡是從河湟臨時調來,本來的職位並沒有被撤銷。他還是緣邊安撫司的機宜文字,以及秦鳳路管勾傷病事,另外,新來的詔書上又加了他一個通遠軍簽書軍事判官的職位。同時,隨之而來的還有命他押送最後一批叛卒前往通遠軍的命令。

投降的三千叛卒,早已經分批前往通遠。而他們的家屬,也已經隨之前往。這是早在鹹陽剛剛攻破不久,朝廷便已經下發了同意的詔書,並指明由燕達負責,韓岡監管。

按照韓岡的建議,燕達同意讓叛軍家屬與他們犯罪的子弟隨行。這等於是給叛軍們安排個累贅,就算半路想跑,也帶著家中老弱也不方便逃跑。同時燕達還下令,在叛軍中實行了連坐制,五戶一隊,只要少了一人,便是全隊受到懲罰。

就這樣三千叛軍分作十批,一批批地離開了渭水北岸,直到現在,只剩下最後一批,主要有前任將校所組成的隊伍。不過過去的職位早已成了陳年舊事,現在他們的身份只有一個,那就是流亡河湟的罪犯。

有人監視,有人壓陣,韓岡又派出了最後十幾名護工一起隨行。天氣熱了,以防疾疫。

韓岡的威望甚隆,也注意不讓押送叛軍的士兵,騷擾這些罪囚的家人。在路上,沒有半點風波。經過了近十日的緩慢行程。到了五月初的時候,韓岡終於看到了闊別已久的秦州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