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縱行潼關道(下)(第2/2頁)

見著韓岡沒有擺出官威,孫福的膽子大了一點,嘆起氣來:“實在等不到官府的救濟,不然誰還願意離鄉背井。”

“為何不去京兆府?”韓岡問著。

潼關道三百裏,一路走到洛陽不知會累到其中多少人。而向西去長安,就只有兩天的腳程。遠近有別,為什麽會選擇一條遠離家鄉的路。

孫福長嘆了一口氣:“官人如何不知,如今的長安城已經沒糧可放了。”

韓岡聽了一驚,“這事你是從何得知?難道已經去了京兆府不成?”

“小老兒沒去長安,也是上路時聽人說的。”看著韓岡可能不信,孫福又急道,“華州都是在這麽說,從鄉裏出來的,就沒一家去長安。”

韓岡與種建中交換了一個眼色,的確,他們在長安並沒有看到流民紮堆的情況。

又問了幾句閑話,孫福就很識趣地告辭。

等他起身離開,韓岡便皺起眉頭:“長安怎麽會沒糧了?今年關中又沒有遭災?”

“欺上瞞下的事可還少了?那個地方的糧囤不養了一群耗子?!”種建中憤世嫉俗地說了兩句,卻又沉吟起來,“但這是長安啊,怎麽會先沒糧……會不會是為了明年便民貸的本金,所以不肯開倉?”

“不至於的。郭太尉不會如此不智!”

雖然種家跟郭逵關系不睦,但種建中也承認,郭逵怎麽都不可能糊塗到為了,而不出手援助華州災民。

那麽,長安無糧的消息又是從哪裏傳出來的?要知道長安的糧倉數量,是為關中之最。

照著司農寺制定的便民貸款的條例,常平倉再怎麽向外放貸,最少都要保證三成上下的倉儲。就像是後世的銀行準備金,不會全部都砸出去。加之如果放貸數量不足,還有抑配——也就是強行讓富戶來借貸——這一手段,基本上只要不是碰到席卷一路的大災,便民貸款可以說是旱澇保收,並且常平倉依然能保證一路民生不至於有大的危險。

秦鳳路的確是與關中分家了沒錯,但韓岡一年多前,就在陜西宣撫司待過,至少知道一點長安這邊的永興軍路轉運司的情況。白渠灌區的歉收,雖然使永興軍路這兩年軍備不振,無力用兵,可也不會讓災民餓著肚子。

“從長安過來,沒有看到流民。可見這消息的傳播效率之高,讓所有的華州流民都往東去,而不是往西行……無頭流言能一下驅動了所有人,若說是無人在後興風作浪,未免有些不合常理。”

不過若真的有人傳遞謠言,驅使流民前往關東,那他們膽子未免就太大了一點。

“現任的京兆尹不是郭逵嗎,誰能在他面前玩花樣?”種建中拿著韓岡方才的話來反問。

“所以想不通啊,山崩看似厲害,但華州的災其實並算不重,只要用心一點,華州本州都能自行解決。”

今次的地震其實並不算很厲害,少華山阜頭峰崩塌,也是日積月累的結果。之前的幾十年,有過多次落石傷人毀屋的記錄,能遷走的幾乎都遷走了。

韓岡一路行來,可以看得出,道上流民的人數很少。如果是有心人在後使壞,按理說不可能影響到新黨的地位,只不過,出了潼關道後,那一邊,可就是洛陽河南府了。

韓岡沉吟著,種建中、種師中安安靜靜地坐在一邊,沒有打擾他的意思。

想來想去還是無法確認,擡頭自嘲得笑了笑。也許是平日裏勾心鬥角太久了,總是免不了要往人心險惡的方面去想。他對望過來的種建中道,“也許當真是長安的常平倉已經缺糧了……”臉色又沉重起來,“不過那樣的話,關中可就危險了。”

不同於用謠言煽動起來的流民,只需要及時派人在函谷關口安撫住就能解決,若是長安城的常平倉空了,來年開春後的便民貸成了笑話不說,關中都將陷入危機中。

作為關中核心之地的常平倉都空了,難以想象永興軍路轉運司轄下的其他軍州,那些地方倉囤會是什麽樣的情況!

而且關中因為要提防著黨項人的侵襲,對糧囤的檢查一向最為嚴密。換做是京東、京西,或是江南諸路,那些沒有軍備壓力的地方,也許會更糟糕。

韓岡現在不知道,哪一個猜測會是真相。可不管是哪一項是真的,對新黨來說,都會有些麻煩。而且最麻煩的是兩者皆為真。京兆府常平倉的確無糧,而別有用心的消息散布者也確實存在。

那樣的情況,恐怕身為宰相的王安石都要好一番頭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