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節早(四)(第2/2頁)

願成自到了荊南,便是招搖得很,自號經略大師。只是跟著李資、明夷中一起進山去勸降荊蠻的時候,吃了大虧。李資、明夷中等官吏全都被殺,只有願成因為荊蠻虔信浮屠、崇信鬼神,才被放了出來。

這樣的和尚,當然遠遠比不上在熙河路立有殊勛的智緣,想必他也不敢要求太多。

“一件紫衣,也該滿足了。”王雱心裏想著。慢慢闔起了眼睛,最近想的事太多,頭有些疼,精力也有些不濟。

蕭氏這時拿起手上的衣服,對著燈火比了一比,左比畫,右比畫。放下來後,對丈夫道:“這吉貝布還真是讓人喜歡,比起綢子可要厚實多了,又暖和又輕柔。照著火,根本都不透一絲光。”

“吉貝布?”王雱睜開眼睛,不快地問道,“怎麽買這麽貴的布料?!用朝中發下來絲絹做衣服不行嗎?”

“不貴啊,這又不是瓊州黎人的吉貝布。聽說是陜西今年剛出來的,自熙河來,價格低了不少,而且一點都不差。”蕭氏又舉起了只縫起了一半的衣服,給王雱看著,“官人你不知道?難道王樞密和那個韓玉昆在給中書的公文裏面都沒有提?”

王雱仔細,好像沒有這麽回事,等明日去中書查一查舊档好了。若京城市面上的吉貝布,真的有了出自熙河的貨品。靠著足夠的稅入,河湟很快就能平定下來。

想著此事,王雱都有些佩服起在熙河開拓了兩三年的王韶和韓岡,“一邊攻城略地,一邊種田織布,這一步步,走得還真是夠快的!”

“誰說不是,前兩年還聽說是要朝廷用幾百萬石來養著熙河路的兵將,轉過臉來,現在就有布料出來了。”

“王韶和韓岡能點石成金啊……他們在熙河之事上用心之深,由此也可見一斑。”王雱感慨著。

開荒種地很多官員都知道,但種什麽才能穩固根基,這不是普通官員能想到的了。光是種糧食,不過讓一路百姓吃飽,多上一點稅賦,根基只紮在當地。但換成是棉布,運到京城發賣後,天下人都知道熙河路有這個特產了,根基已經是紮進了京中。

再過幾年,熙河吉貝布的名號傳遍天下,就算是文彥博,也不敢輕言放棄。

“是韓岡吧。”王雱猜測著,“其父韓謙益管著熙河屯田事,這兩年的熙河豐收都是他的功勞。想必木棉的種植,也少不了他的一份。”

“對了……”蕭氏放下了衣服,“說起韓岡,奴家要問問了,小姑的事該怎麽辦?不是說要跟韓岡結親嗎?前兩天還聽娘在嘆著,這一耽擱就耽擱了一年。小姑轉年可都要到二十了。”

王雱一下皺起眉頭,臉也沉了下來。提起這事,他就有些心頭火。那個韓玉昆,宰相家招他做女婿都不肯一口答應,偏偏要考上進士才肯給個明確的回復。

若是在其他地方,都是女方要求男方只有考上進士,才能成婚。如果考不上的話,女方就另尋他人了。如果女方都不要求女婿的功名,便將女兒嫁過去,哪個士人不是忙著點頭答應下來,可有一個像韓岡這麽做的?!

從王韶傳來的話裏,韓岡是不肯被人說成是借助宰相嶽父的門路才考上的進士,所以要拖到明年的三月後。才高之人,心高氣傲一點王雱能理解,但韓岡這一拖,妹妹可就又大了一歲。

“要是三年前,在進士中挑上一個就好了,小姑十七歲的年紀也正正好。”

“現在還說這些有什麽用,都過去三年了。”王雱說是如此說,不過在他的心中,當時若他在京城,肯定要幫著妹妹選個合適的。絕不可能一拖三年。

“小姑心裏怎麽想的,你們去問過了嗎?”

“二姐還要怎麽樣?能跟韓岡差不多的人選,現在也不好找了。”王雱擡眼問著妻子,“怎麽,是不是二姐跟你說了些什麽?”

“倒不是。”蕭氏搖著頭,“二姐倒沒說,心裏在想什麽也看不出來。”

宰相之女二十而未嫁,外面肯定有不少不堪地猜測。對於二妹王旖,王雱心中也有著一份愧疚,“明天我去問問她好了,看看二姐是個什麽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