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甘霖潤萬事(上)(第2/2頁)

這幾個月來,朝堂上雖然波濤洶湧,兩黨相爭激烈。但王韶不趟渾水,他安然地做著他的樞密副使,只盯著軍事方面的事。說起王安石來,口氣如同一個看客。

韓岡知道王韶一直以來不怎麽支持新法,對他現在的態度並不以為怪,笑道:“家嶽身為宰相,要操心的事太多。原本還以為能清閑起來,現在看來還是要繼續煩心下去。”

王韶搖頭笑道:“旱災緩解;與北虜相度邊界一事,又派了韓縝去了;市易務眼看著曾布要敗;流民又有玉昆你來照管,令嶽現在哪還有要煩心的事?”

“還有蝗災。”韓岡補充道。

“今年地裏又沒有吃的,蝗蟲再多也不用擔心。”

韓岡搖著頭:“其他州縣不知道,不過白馬縣,最近補種了春麥,已經出苗了,經不起蝗蟲。”

“玉昆。”王韶忽然神色變得鄭重起來,“說實在的,如今你已經是府界提點,就算白馬縣的春麥都被蝗蟲啃光了,也不會影響到你。你的心思最好要盡數放在流民身上,千萬不要分心。”

韓岡明白王韶這是為自己著想,低頭謝道:“韓岡明白。”

“以玉昆你之才智,當知道如何取舍,我也只是多話罷了。”王韶笑了笑,又問道:“不知玉昆你準備怎麽處置流民,數目以十萬計,恐怕不會容易。”

“推廣深井開鑿,還有風車取水,同時興建溝渠。”韓岡扳著手指,一樁樁數過來:“正是這等時候,推廣才最是容易。還有堤防、水道,甚至修葺開封城墻,都需要人力。以工代賑,勞力也絕不會缺。至於無勞力的老弱之家,而則是讓各保保正上報人頭,逐日派給口糧。有水源,有溝渠,日後遇上旱澇,京畿百姓也能好過上幾分。”

王韶聽著韓岡說著,點了點頭。摸著酒杯,又道:“玉昆,有沒有想過招募流民實邊?”

韓岡不知道王韶是不是在開玩笑,但他說的並不可行,“京畿離著熙河幾千裏地,募流民過去不容易。倒是陜西今年也旱,熙河路正好可以就近收人。”

王韶也是隨口一提,笑了一聲,“蔡延慶也是這般上奏的。”

“是嗎?……王舜臣前日寄信來說,蔡仲遠【蔡延慶字】在熙河路做的不錯,今年在河州又開辟了六百多頃田,以茶易馬的生意做得也越來越大,”韓岡回憶了一下,“聽說今年怕是能有三萬。”

“所以說今年熙河全路如果沒有災情,錢糧二事,就能夠自給自足了。”王韶很自得地說著,熙河路由他所創,如今不過兩年,就已經可以在不開戰的情況下自給自足,這是他最為自豪的地方。

“此皆是樞密之力。”

“也多虧了玉昆你輔佐之功啊。”

互相吹捧地喝了一杯,王韶像是想起了什麽,神色又沉了下來:“玉昆,你可知道,畿內監馬場一年有多少出息?”

“京畿的監馬場不是已經撤了?還是前任府界提點吳審禮下的手。”韓岡奇怪地反問道,京畿一代的牧馬監就是因為沒有出產,朝廷不斷要往裏面貼錢才會被撤的,王韶怎麽這麽問?但立刻就反應過來,驚問著:“朝廷要在熙河路置監馬場?!”

見韓岡反應過來,王韶用力一拍亭中石桌:“玉昆你說說,群牧司什麽時候辦好過一件事的?!”

熙河路茶馬互易,不僅僅是換到合用的戰馬,同時也是將吐蕃諸族捆上大宋戰車的必要手段。如果在熙河路設立馬監,以群牧司的水平,一年能出個三五百匹戰馬就已經謝天謝地——熙寧二年到熙寧五年,河北河南十二監,平均一歲出馬一千六百四十匹,可給騎者兩百六十四匹,就這水平,一年還要吞掉朝廷近百萬貫的投入。

韓岡也絕不會相信群牧監的那群只知吃糞的廢物能在熙河路做出什麽好事來,當即說道:“此事韓岡肯定要跟家嶽分說個明白,熙河路絕對不能設置監馬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