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都中久居何日去(三)(第2/2頁)

韓岡道:“現在每天出產的步卒板甲在三百領上下,專供軍校使用的新式明光鎧則是十領左右——前兩天也給嶽父看過了,全身鎧有四十八片大小甲葉,比起八片甲葉的板甲打造起來工序更繁,工時更多,不過防護性更好,用上了鉚釘,也更容易活動。”

明光鎧只是借個名字而已。本質還是板甲,只是用了更多的零件,做到了更好的防護性,也打造得更為精致、閃亮——所以沿用了明光鎧的名字——但重量也隨之上了一個台階。

王安石滿意地點了點頭,這個速度已經足以讓人瞠目結舌了。換在過去,這將是整個軍器監十天的產量。十倍的速度,五分之一的造價,略勝過往的防禦力,能在數年內給近六十萬禁軍全數換裝。不僅讓趙頊心中多了勇氣,也讓王安石平添了對抗西北二虜的信心。

有時他都在想,若是韓岡提早一點將板甲拿出來,說不定去年遼人索要河東土地,天子也不會無奈地說什麽“姑從其欲”。

只聽韓岡繼續道:“當汴河邊的水力鍛造工坊落成之後,京城內外兩座工坊加起來,每天產出的步卒板甲能達到五百領,如果改進一些工序的話,八百領也是可能的。”說到這裏,他眉心皺了起來,“唯一擔心的就是生鐵供給不足。徐州利國監的生鐵產量,很難趕得上。”

“是不是要利國監加大產量?”王雱道。

韓岡點頭:“這是必須的,日後也能給朝廷增加一部分收入。”

在全軍換裝之後,對甲胄的需求就會降低大半,但韓岡為了保證工匠們的工作,打算讓軍器監打造民用的鐵器。這樣一來,對生鐵需求照樣不會減少。這一件事,王安石和王雱都知道。

王安石雙眉同樣微微皺起:“我知道玉昆你發明軌道,就是為了能讓礦山中運送礦石更為方便。用馬車代替了人力運礦石出坑,的確能開采出更多的礦石。但煉鐵的木炭就不行了,哪裏來的那麽多的木炭。”

王雱嘆了口氣:“若不是石炭煉出的鐵質不佳,就可以直接用河北的生鐵了。”

“最近軍器監也有在實驗,”韓岡說道,“如何用石炭來煉出好鐵。”

“不是煉鐵五行缺木,必須用木炭竹炭嗎?”王雱奇怪問道。

“但木炭、竹炭總比石炭要貴。尤其是徐州,附近的樹木差不多快砍光了,要從登州運木炭過來。擴大產量之後,成本只會越來越高。而一旦改用石炭成功,就可以用上河北的便宜生鐵了。另外日後若是能在徐州附近尋找石炭,鐵價只會更為便宜。”

“玉昆,你那個實驗還要多久才能成功?”王安石聽得怦然心動。

王安石好言利。當年推行農田水利法的時候,外面還有笑話流傳說,有人建議甚至向他填平梁山泊,即可得八百裏良田。雖然這是無稽之談——梁山泊是東京連通京東東路的轉運通道,五丈河、濟水、汶水的水運都要從這裏經過,每年幾十萬石的糧食要從此經過,怎麽也不會有人打梁山泊的主意——但王安石對為朝廷省錢、掙錢的迫切,卻是沒有半點虛假。

韓岡沉吟了一下,搖頭苦笑。焦炭的事還不一定能成功,就算有了焦炭,煉鐵高爐也需要時間,韓岡無法確定是否成功,不會說出來給自己找不痛快:“恐怕要不少時間,不可能即刻建功……只能慢慢來好了。”

“只怕利用石炭降鐵價,也是為了日後的鐵船?”王雱笑問道。

“算是吧,只是沒有十幾年也見不到成品。”韓岡笑了笑,“不過往鐵船去的每一步都能見到功效,倒也不至於會半途而退。”

“也就是說,玉昆你暫時無意出外?”

王安石的問話聽著有些奇怪,韓岡皺眉一想,心中就有了數,笑道:“是哪一位點了小婿的將?是不是種諤?要小婿做什麽?隨軍轉運嗎?”

王安石臉上浮出的淺笑蘊意頗深:“玉昆你可知有多少西軍將校,聽說要開戰後,就想要你去管著他們的糧秣?”

韓岡怔了半刻,最後化作一聲笑嘆:“幸好不是帥位。”頓了一下,又道:“幸好只是糧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