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遙觀方城青霞舉(一)(第2/2頁)

“能比船快就好。”即便只有一半的速度,還是能讓沈括滿意。

“汴河上的綱船額定是六百料到七百料,載重四五萬斤,不知在這條軌道上一個車次最多能拉多少?可曾測試過?”韓岡問道。

“增加拉車的挽馬的數量,四匹馬、六匹馬,後面就可以多掛上幾節車廂。最合適的還是六匹馬,少了馬力不足,多了就驅趕不便。六匹馬拉四車貨、一車客,一次就能抵得上一艘綱船的量。”

李誡的回答證明了他已經對軌道的運輸工作進行了多次測試。韓岡和沈括對視一眼,一起點了點頭。

原本李誡只是韓岡為了酬謝李南公的幫助,而準備放在唐州分功勞的閑人,但誰也沒想到他在工程營造上的能力出類拔萃,在管理上也有出色的表現,逐漸地就讓韓岡將整個軌道鋪設工程都交給了他來統管。也算是運氣了——當然不止是李誡的,也是韓岡和沈括的。

“一趟車四五萬斤就只要六匹馬,比起太平車不知省了多少。”沈括道,“看起來方城山這裏要養不少馬了。”

“連同替換的在內,要一百五十匹挽馬。”這次回話的是方興,這個數字早就在心中轉了很久,“每年至少還要淘換其中的十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

“拉車是力氣活,馬匹的食量不會小。”沈括算了一下,“一匹一年至少要十五石糧、三十束草。加起來近萬了。”

“還要用榨過油的豆餅來補充力氣。不過豆餅不值錢,一萬石束的糧草也算不上什麽。挽馬不比軍馬,一匹也不過十幾貫。加上人工,也不會太多,最多兩萬貫而已。”方興笑了一笑,“如果管束不嚴,一個月給人幹沒的都不止這個數。”

韓岡點點頭,對沈括道:“統管方城軌道,當擇人擇術,否則就又是肥了一群碩鼠。”

沈括笑笑,不接口。他現在還沒打定主意是否要出來管著襄漢發運司。

方興轉了一圈,看著軌道北端的轉運港,連倉庫都沒有修起來,也就是碼頭給建好了。望著港口中工地,他問著李誡,“要整修完工,還要用多少時間?”

“要到九月了。”李誡回道,“還得開銷兩個月的錢糧。”

沈括道:“港口只占小頭。只為這一條軌道,就花費了不少。”

為修軌道,唐州出錢出人,今年的稅賦只在轉運司的賬本上走了一圈,錢糧實物直接在州裏就截留了,沈括本人自然是再清楚不過。

李誡指了指半尺高的碎石路基,“成本最高的就是路基下的碎石。從山裏、河裏挖出來,運到方城埡口來鋪起,幾乎都抵得過一年的運力。”

“這開支可就大了。”沈括皺眉,“只六十裏還好,要是長了可就讓人頭痛了。”

韓岡則道:“不是說一定要鋪路基,將路軌直接放在平地上也是可以的。礦山、碼頭中的軌道,哪有多余的閑錢和時間,還不都是直接鋪在地面上?”

“不論是做軌道的,還是做枕木的,都是好木料,多少也值點錢,還不用提軌道上的銅皮。”沈括注意著韓岡臉上的表情變化,“在礦裏和碼頭上,人來人往,也沒人敢打軌道的主意。不過放在野地裏,可就兩說了。是不是要人沿線盯著?”

韓岡一笑:“肯定要在沿線派人巡守,就跟汴河上要派人看著一樣。只是眼下的這六十裏軌道,倒也不用太多人手。”

“不過這軌道一修,六十裏路沿途都不會停留,埡口中做些茶酒買賣的店家,可都會恨透了這條路。”李誡說著。

方興冷著臉:“往嶺南流放個十幾二十人,將伸過來的賊手給殺下去,看看誰還敢犯事!”

“現在說這些也太早了。既然軌道已通,剩下的也就是怎麽將秋糧運往京城……”韓岡橫目掃過眾人,“只有將今年的秋糧運往京城,才代表著襄漢漕運打通,才能讓朝廷看到我們的功勞。”

方興第一個點頭,緊接著李誡、沈括他們也跟著點頭附和。

這半年來,他們一番辛苦究竟是為了什麽?還不是為了功勞和之後的封賞。開漕為國利民,但沒有足夠的回報,又有誰會分神費力?

喝酒吟詩,日常飲宴多得能被稱為酒食地獄,也同樣是做官啊,官場中,那樣的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