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五)(第2/2頁)

轉進漕司衙門所在的街中,就發現一條路就跟上元燈會時一般的熙熙攘攘,上千名百姓擁擠在衙門前,可偏偏就沒人敢於喧嘩出聲。

怎麽聚集了這麽多人?這個問題在兩人的腦海中一閃即逝。

還用問嗎?明眼人太多了,從伏龍山傳出來的一切信息都指向有藥王弟子之名的京西轉運使,怎麽可能還有人猜不出來?

在前面鳴鑼開道的旗牌官抵達人群前的時候,圍著漕司衙門的百姓立刻讓出了一條道來。

這群人中不僅僅是平民百姓,還有不少在州中縣中都說得上話的士紳,一等到黃庸的馬到了面前,就擡頭高聲地喊著:“黃使君,還請代稟韓學士,如今即有治痘的良法,莫要敝帚自珍,當念生民困厄,早日頒之於眾。”

這一聲喊,惹得群情激動,甚至有人跪了下來,一齊求著黃庸,讓他去勸說閉門謝客的韓岡。

黃庸停下馬,環目一掃周圍人眾:“諸位父老放心,本官來此正是為了與韓學士商議此事。”

聽到了黃庸這位知州的話,人群中立刻響起一片低低的歡呼聲,人人喜笑顏開,連聲向黃庸道謝。

黃庸高居馬上,享受了一陣眾人膜拜後,臉又板了起來,“不過爾等於漕司衙門門前,聚眾數千,豈不有要挾上官之嫌?暫且歸家,靜候佳音!”

幾個領頭的士紳互相交換了一個眼色,低頭領命:“謹遵使君之命,我等這就回家,靜候佳音。”

說罷便起身紛紛散去,主心骨一走,絕大部分的百姓也都是感恩戴德地向黃庸說了幾句好話,隨之而去。上千人眾,轉眼就剩下二三十人,還站在衙門門前舍不得離開。

“你們是怎麽回事?”黃庸略皺眉,竟然還有人敢不聽他的吩咐。

一群人連忙跪了下來,領頭的一名漢子重重地磕了一個頭:“大府容稟。小人文三,與這幾位家都住在城南。如今街坊中正鬧著痘瘡,已經有七八家的兒女都染上了,不治身亡也有三人。眼看著就會傳到了家中的孩兒身上。不是小人不聽大府的吩咐,就是想著能早一步看到方子都是好的。懇請大府體察小人一片舐犢之心,寬貸小人不恭之罪。”

可能是文三讀過兩年書、說話不算粗鄙的緣故,黃庸臉色緩了下來,點點頭,馭馬越過他們,直往衙門門前去。作為知州,朝令夕改肯定是不好,但也沒必要不近人情,放著不理就是了。

黃庸片言散去了衙門外的群眾,一下就被傳到了韓岡的耳中。

“才送了信去,人就來了,看起來黃常伯已經有所準備了。”聽到外面的消息,韓岡不禁唇角微動,露出一個了然於心的微笑。這麽大的功勞,就是宰相都不免心動,何況區區一個知州。

“就是讓黃庸撿了便宜去了。”站在韓岡身後的李德新陰沉著臉,“龍圖為何不出去說一句話。現在外面的那群百姓,感恩戴德的都是黃庸了。”

“讓黃庸得個好名聲又如何?我這邊是主動行事還是被動受邀,在朝廷那邊看過來可是兩回事。”韓岡笑了一笑,很不在意,“而且當真會影響到我在襄州百姓中的名聲嗎?……可不見得。”

韓岡不介意分功,襄州也好、唐州也好,越多的人參與進來,推廣種痘法就會越順利——世間的許多事,之所以不順利,就是因為主事者吃獨食的緣故——韓岡行事一向如此,他在隴西分了多少利益出去?順豐行能發展得這麽快,就是因為他拉到身邊的人多了,少有人扯後腿,有什麽阻礙能憑借巨大的勢力直接碾壓過去的緣故。

“我可是京西轉運,為官一任,當造福一方。”

衙門外的司閽又進來了,這一回帶著的是黃庸的拜帖。

韓岡微笑著接過拜帖,而司閽通報的另外一人的姓名,更讓他呵呵笑出了聲。

黃裳……雖然不知道是不是同名同姓的巧合,但對於過去依然有著依稀記憶的韓岡來說,的確是很有趣。

——也僅僅是覺得有趣。“六五:黃裳,元吉”出自於易經坤卦中的“黃裳”這個詞,在這個時代是個很常見的名字,據韓岡所知,蔡確老子的名諱就是黃裳,唐代更有個叫杜黃裳的重臣,姓黃名裳也不算出奇。

“快請!”韓岡說著就起身,走到院中去迎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