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本無全缺又何慚(下)(第2/2頁)

但吳衍做錯了選擇題,應該屬於他的機會給了別人。韓岡姑且不提,就是當年聽從他指派的王舜臣,只是一介兵卒的趙隆、李信,乃至僅為一衙內的王厚,如今都是高官顯宦,鎮守一方。

而吳衍,近十年過去了,他現如今還僅僅是個下州通判,想要再往上升,得一年年地熬著時間,這叫磨勘。

這才是底層官員的現狀。選人轉官很難,而京官升朝官也不是那麽容易。金字塔狀的官場構成,每向上一步,幾乎都要經過一場不見血卻同樣慘烈的廝殺,要與無數同列相競爭。如果沒有一個底蘊深厚的靠山,想多走一步都不可能。以吳衍的情況,他這輩子做到知軍就到頂了。

不過韓岡對吳衍舊年的幫助感激甚深。若非有他指派了王舜臣護送,韓岡極有可能躲不過陳舉接踵而來的攻擊。

之前吳衍遠在淮左任官,韓岡無從相助。正好吳衍如今上京,雖然他本人太重臉面沒有登門,但韓岡從城南驛那裏聽說之後,在情在理也得幫他一把。

“玉昆當真是念舊情。”王珪笑贊了一句,接著就爽快給了韓岡一個肯定的答復,“厚生司中光是一個判官的確不夠。”

“多謝相公。”韓岡起身拱手行禮,他是真心感謝王珪。

“如今天子有心振作,朝中要仰仗玉昆你的地方還很多。”

王珪是三旨相公,對天子來說,這樣聽話明事理的宰相的確很好使用,但到了面臨危局和戰亂的時候,能力就要考慮在前面了。

天子有意對西夏開戰,王珪必須主動參與其中,掌握足夠的資源,否則天子肯定是要在開戰前換上一名到兩名更為合適的宰相。

從熙寧三年開始,王珪就進入了政事堂,九年宰執,這個時間長得令人驚嘆,但也代表著天子隨時有將他換掉的可能——能做滿十年宰輔,在立國以來的一百多年裏,屈指可數。

王珪需要表現出自己的能力,取得讓人信服的功績,不僅是為了將眼下首相的位置坐穩。而且更是為了準備在離開相位後,能夠更順利地卷土重來。

韓岡和王珪都是明白人,互相皆有所求,坐在一起,反而不用雲山霧繞地兜圈子了。

“天子欲用兵於西夏,以如今大宋軍力,當能輕易取之。但遼國動向不明,一旦開戰,河北、河東或會變生肘腋。玉昆可有以教我?”

“料敵從寬,要用兵西夏,必須得將遼國一起算進來。縱然遼國一時不敢南侵,但在河北邊境上囤積二三十萬大軍,不是不可能,甚至可以說是肯定會這麽做。”

“所以要修軌道?”

韓岡點頭:“河北軍力主要在三關布防,大名府和開德府【澶州】也有重兵。不過幾處兵力分散,遼軍一旦南下,避實就虛,當為其各個擊破。不過一旦有了貫通河北南北的軌道,大名府和開德府乃至京城,都可以輕易遣兵支援。若河北能以更勝遼人的速度在三關聚集起大軍,想必遼主和魏王也得重新考慮一下火中取栗的後果。”

王珪想要的是勝利,不是遼國入侵後的替罪羊,軌道的好處顯而易見:“這修路的人選,還得玉昆你來推薦。”

“李誡在營造之事上是奇才,下面的一幹工匠也都聽他的吩咐,相公可以將實務交予他來處理,另外遣人居上統管便是。”韓岡停了一下,“不過有件事,韓岡當先稟於相公。七百裏和六十裏完全是兩回事。鐵、木、石子這些建材要及時運到。七百裏河北軌道的勘察、營造、轉運、修理,更是前所未有的難題,一點意外,很可能要用上比預計的時間更長的工期。”

王珪咋舌:“要不是玉昆新授群牧司,要我就將你綁到河北去了。”

韓岡發現王珪有個好處,他能放下宰相的架子,該開玩笑就開玩笑,該恭維就恭維。當然,這也是韓岡的身份地位到了。

盡管王珪禮絕百僚,但韓岡已經差之不遠,怎麽說他都已是金字塔上最頂端的一群人中的一員。見面時都要給份臉面。

韓岡已是實打實的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