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七章 往來城府志不移(七)

數句寒暄作為開場白,趙頊便道:“韓卿,不知對太常寺、厚生司和太醫局有何看法。”

“臣尚未就任,太常寺、厚生司、太醫局三處此前亦從未與任,不敢妄言。”

趙頊笑道:“韓卿無須自謙。張載以明古禮而著稱於朝,卿家師承張載,判太常寺可謂適任。厚生司是緣韓卿之言所創,而醫事上,更是卿家所長。如何不能言?可直言無諱。”

韓岡沉吟了一下,道:“太常一職,周曰宗伯、秦曰奉常,先王以之掌禮樂醫蔔。得列九卿之首,便是因其掌禮樂,以明綱常。不過如今悖於古禮者不勝枚舉,先師曾有言,興己之善,觀人屯志,群而思無邪,怨而止禮義!入可事親,出可事君,但言君父,舉其重者也!”

在儒學中,禮為綱紀之本,而樂有教化人心的作用。禮樂不分家,故而太常寺依制當統管禮樂之事。同時詩樂也一樣不分家,孔子編修的詩經,跟禮樂脫不開關系。故而在朝廷的各項典禮上,歌者所唱的多是模仿詩經的四言詩。

趙頊怡然頷首:“韓卿此論甚佳,過幾日當下太常禮院共議。”

當面提起太常禮院,自然是提醒韓岡判太常寺的職權範圍在哪裏,不過緊接著趙頊又道:“稍待時日,再與韓卿論此事。”

韓岡聞言略感訝異,前一句沒什麽,單純地提醒而已,但追加的一句“稍待時日”,卻有些怪異,似乎有深意。難道過些日子,他就有資格談論禮樂之事了?

韓岡隱隱聽說趙頊有意改易官制,將如今疊床架屋的官制正本清源。前兩年,趙頊下詔校勘《唐六典》時,曾經有了些許風聲。可因為不見後續的動作,又是撞上平夏之役,便沒了聲息,也無人在意,只當是普通的典籍修訂而已。但趙頊方才補上的這一句,似乎是有了點意思……不過也可能是自己想多了。

既然天子已經點明不要侵犯太常禮院的職權,韓岡也不再多提太常寺,“至於厚生司,雖為臣所主張,然其職掌久已有之,太醫局、翰林醫官院皆曾掌其事……”

趙頊笑道:“過去可沒有保赤局。”

趙頊很看重專責種痘的保赤局。韓岡的名號因牛痘傳遍天下,但趙頊的名聲何嘗不是如此?畢竟韓岡也是趙頊的臣子。

同時盡管種痘的價格極為低廉,由於地方的不同,一劑都在三五十文上下,最貴的也不會超過一陌。也就是七十八文,一鬥米的價格。而且還有許多富戶和寺觀為了陰德之事,一口氣包下幾十份、幾百份甚至上千份痘苗,散於普通人家的幼兒,與自己要種痘的子嗣同時施種,使得天下間幾乎沒有種不起痘的兒童,但舉國上下,每年需要種痘的幼子何啻百萬,使得朝廷一年也有幾萬貫的結余。

這等有名有利,而且對自己和兒女都有好處的好事,趙頊很想韓岡多拿出幾樁出來,反正過去從沒有因為醫事而晉升兩府的例子。而且韓岡就算能讓肺癆、風疾、消渴症之類的重症都可以免疫,要想普惠天下,也要數年乃至十年之功,那時候讓他入西府,也不犯什麽忌諱了。

不過韓岡的回話完全涉及新的藥方,“臣在河東,保赤局由於專責種痘,事務最是繁忙,名號時常傳在耳邊。但厚生司卻極少聽人提起。臣當初請陛下設立厚生司的本意,應該是在主持防犯疫症上。痘瘡只是疫症的一種。‘疾醫掌養萬民之疾病,四時皆有癘疾’。如痢疾、傷寒、時瘟、蠱毒水腫,皆是傷民百萬的癘疾,厚生司不當袖手旁觀。應參與其中,以保生民,使大災之年不至有大疫,讓陛下聖德庇佑萬民無傷。”

“自當如此。”韓岡這是想讓厚生司能起更多作用,不要像現在這樣,只有保赤局最忙,其他幾個分司則是清閑得不像話,趙頊對此當然不會反對,“厚生司中事,卿家可放手施為。”

“至於太醫局。”韓岡想了想,又道,“太醫局有教養學生、試選醫官之職,不過良醫靠的是多習多練,並非是讀書受教可得,如今在局中因為圭臬的《本草》等書亦因編目不明,不得歷練,教訓不出良醫。但臣聽聞如今的太醫局,只有十幾位翰林醫官最得看重,日日邀約不斷,而太醫局生得到邀請上門問診的則寥寥可數。”

“韓卿或許不知,太醫局生須往在京諸軍和諸學問診,醫治的學生和卒伍不在少數。”

“依然是太少。若是登門問診,一日不過三五人,而坐館,一日三五十人不在話下。太醫局生上中下三等共百人之數,而在京諸軍和諸學學生,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每天都有三五千的傷病。”

趙頊差不多聽明白了:“韓卿的意思是設醫館,讓太醫局生坐診?”

韓岡拱手一禮:“臣請陛下設醫院收治京城病患,並設藥局以供在京百萬仕宦軍民。太醫局生由此可以磨煉醫術,而一眾翰林醫官,也可以隔上數日在醫館或藥局中輪班坐診,見過的疑難雜症越多,也能讓他們的醫術百尺竿頭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