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十五)(第2/3頁)

韓岡也是明白這一點,才會不厭其煩地將自己的心意向蘇頌詳加解釋。蘇頌的為人並不好戰,若是朝廷打算對遼動武,他肯定是會堅決反對,所以有些話,說明白了比較好。

將一些事說清楚了,韓岡和蘇頌又投入到編纂藥典的工作中。只是沒過片刻,一名內侍來到編修局的小院中,說是天子有召,命韓岡上殿覲見。

交換了一個果不其然的眼神,韓岡辭過蘇頌,便跟隨內侍入宮。只是趙頊接見韓岡的地方,不是在崇政殿,而是武英殿中。

在武英殿內,並沒有兩府重臣的身影。事先已經猜測到的局面,韓岡當然不會覺得意外。

趙頊背著手站在一副巨大的沙盤後,低頭俯視沙盤的一張臉上看不出喜怒。不過他的這個表情,已經說明了之前趙頊在宰執們那裏得到的答案。恐怕沒有一人支持對遼作戰——即便是王珪、蔡確那般聽話的臣子,也不會跟著趙頊發瘋——都沒有蠢到家。

在韓岡看來,除非耶律乙辛突然暴斃,否則幾年內,大宋不會有任何機會,所能做的只有觀望和等待。不過在觀望和等待之間,還是有許多事可以做的。比如加大對科技的投入,比如修好貫通河北的軌道。

貫通河北的軌道,是宋遼交戰時,大宋立於不敗之地的關鍵。這幾年下來,趙頊比起韓岡更加關注軌道上的技術進步,在天子的督促下,能工巧匠的智慧如同泉水般迸發出來。

運用在京城的汴河水運碼頭上的鐵軌,以及軌道車輛上的鐵制四輪底盤,這一系列的發明和運用,完美地延續著韓岡在離任前定下的技術發展路線。

眼下鐵軌已經在汴河邊的碼頭上普及,新型的鐵輪比起木質的輪子也的確更適合在軌道上奔馳,鋼制的輪軸也出現在軍器監的鐵場中。

所以韓岡一句句地問著趙頊,“臣敢問陛下,錢糧是否備足,軍械是否整齊,軍心是否可用,聽說與遼國交戰,民心是否穩定,朝堂上是否為此做好了戰火連綿十余載的準備?”

趙頊的臉色一點點地陰沉了下去,韓岡的質問比起宰執們的反對更讓他覺得羞惱:“難道僅僅收復燕雲就要用上十幾年?!”

趙頊反問的聲音都有些變了,但韓岡毫無懼色:“遼國乃萬乘大國,百萬精兵。即便不是滅國之戰,僅僅是為了燕雲,也得兩三次數十萬人馬以上的大決戰,十萬級的會戰七八次,幾千幾萬的戰鬥那更是得數十上百。沒有十余年的時間累積勝果,如何能成功?”

“這是怎麽算的?!”趙頊沉著臉,陰聲問道。

韓岡侃侃而談:“只要將過去平滅西夏的情況代換過來就行了。為了滅亡西夏,只從熙寧三年、四年的第一次橫山之役開始計算:平夏之役用兵三十余萬,民夫百萬,這是規模最大的決戰。其次的會戰,有前後兩次橫山之役;斷西賊右臂的河湟之役;熙寧十年的復奪豐州和葭蘆川兩戰由於是相互配合,加在一起也能一並算進來。動用十萬人馬的會戰就是四次。再往下的戰鬥,大大小小每年都沒有斷過。西夏窮兵黷武,但兵力也不及遼人五分之一。戶口大約只有十分之一——即便只算燕雲,丁口最多也只能達到一半的樣子。以此來計算,重奪燕雲便要做好差不多數量兩倍以上會戰次數的準備。”

趙頊皺著眉,不說話。他沒想到韓岡是這麽計算出來的。只是趙頊也不是對軍事一竅不通,韓岡的話雖然偏駁,但南京析津府和西京大同府,想要收復燕雲之地的兩個核心城市,兩場大規模的決戰的確不能少。而在燕山諸山口、榆關【今山海關附近】,以及奉聖州【今張家口】、勝州,乃至興、靈也少不了幾場大戰。這麽一算,韓岡的計算倒是一點不差。

而韓岡在繼續闡述他的觀點:“這些戰役,決戰絕不能敗,一敗便無可挽回,會戰敗上一次,就要付出幾倍的努力,而更小規模的戰鬥,也必須勝多敗少,以求不斷消耗遼人的軍力。”

對於攻遼的計劃,韓岡一向不支持從河北出兵。以河北平原的地形,對遼人的騎兵實在是太有利了。倒是以河東的地形,能充分發揮宋軍步卒的作戰優勢。而且禁軍中最為精銳的西軍,更是能夠充分發揮他們在峰谷之間追殺西夏人的實力。可如果將他們安排在河北平原上,在戰術上恐怕會很不適應。

但耶律乙辛將他的斡魯朵放在黑山下的河套平原,不僅僅是貪圖那裏的土地肥沃,必然也有地理戰略上的考量。當黑山下有了一支多達兩萬的精銳騎兵坐鎮,不論是西北側的阻蔔人,還是東南方向上的西京道,都在其兵鋒攻擊範圍之內。

宋軍從河東出兵,想要打下大同,收復雲中之地,比起幾年前,難度要高了許多。肯定是一場大規模的決戰,用來決定雲中諸郡的歸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