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十一)(第2/2頁)

沖擊兩翼的遼軍領先一步,直沖目標而去。

百步之內,快馬瞬息可至。神臂弓一射之後,便無再射的機會。一旦剪除了羽翼,宋人的中軍再強也只能授首。

面對遼軍的洶洶來勢,李信安排在兩翼的步卒各自轉向,面對外側包抄襲來的敵軍。下馬的騎兵都用短戟將戰馬的韁繩固定在了地上,張開了隨身攜帶的神臂弓。不過除此之外,陣中的宋人沒有任何反應,呆若木雞,沉穩得讓人心寒。

百步不發箭,八十步不發箭,到了六十步,奔行在最前的遼軍騎兵,忽的向外一轉,在陣前打橫而過,後陣的騎兵一排排地緊隨在後,脆弱的側面暴露在箭矢的射程中,但依然沒有引得宋軍發箭。

李信在廣信軍逐日練兵,一手鞭子,一手銀錢,用了一年多才練出了區區五六個指揮可堪一戰的精兵。他們並沒有多少本事,只是聽話,不聞號令,便不敢有所異動。

目標是李信的蕭合裏只,同樣帶著麾下騎兵在五六十步外兜了一圈,都沒看到宋人中軍有半點虛怯的模樣。

轉回到出發地,蕭合裏只舉起了手中的長槍,先一步回轉的側翼兵馬又早一步啟動了。

六十步沖不動,那就四十步,一步步突前,不信宋人還能忍得住。只要神臂弓一用,沒有拒馬、沒有鹿角,這樣的軍陣,接下來只能任人魚肉。

遼軍最後一隊剛剛從陣前橫過,這第一隊又上來了。聲勢更猛,速度也更快。

城頭上觀戰的文官武將,士兵百姓,心都提了起來,前一回遼人似乎只是試探,這一回來勢洶洶,一旦應對失措,失去了弓弩的官軍可就會直面遼騎的沖擊。

面對沖得更近的遼人騎兵,兩翼的陣列依然不動如山,雖說細看起來,已經有不少人的手在顫抖,但長年累月交替的鞭笞和賞賜,讓他們養成了受命後方才敢動手的習慣。

四十步的時候,第一波遼軍士兵在陣前回轉,而馬背上的騎兵也在轉向時趁機張弓射箭,劃著高高的弧線,落向宋軍的陣列。小小的騷動無傷大局,後方城頭上的人們松了一口氣,戰馬的沖擊力有限,兩輪無功,第三輪必然會直沖而來,確定了敵軍的來勢,也就好應對了。

但下一刻,他們的臉色就慘白了下去。攻擊中軍的敵騎千余,卻沒有繞行,而是直奔中軍大纛而來。

“遼狗!!”城上的宋賢厲聲大叫。

兩翼的騎兵最前面的兩波都繞回去了,這就給人了一個中軍也會回繞的錯覺,偏偏這裏是直沖過來。一點點錯覺,就能亂了標槍投射的時機,九州之錯,再無挽回的余地。

一聲尖利的號角聲就在同時自遠方傳來,兩翼陣列前正一波波沖過來的遼軍也突然不再轉向,踏著最激烈的步點,配合著中軍如浪卷而上。

中軍大纛下,可只有三百人應對。

恐懼在一瞬間攥緊了城上所有人的心。

蕭合裏只緊緊盯著站在陣前的李信,與坐騎一起飛速地接近。人和馬仿佛融合了在一起,躁動的血液將力量傳到了槍尖。但他在敵人的臉上沒有看到一絲動搖,只看到了宋軍的主將高高舉起了手中的長矛,然後帶著風聲一揮而下,直指前方,直指向自己。

大纛猛烈搖動,鼓音隨之一變,暴喝聲同時在陣中響起,兩翼步卒和馬軍射出了上弦已久的箭矢,而李信身後,第一排的選鋒重重地向前踏步,一叢標槍刹那間便騰起在空中。

何為選鋒?

“兵法曰:兵無選鋒曰北。昔齊以伎擊強,魏以武卒奮,秦以銳士勝,漢有三河俠士劍客奇才,吳謂之解煩,齊謂之決命,唐則謂之跳蕩,是皆選鋒之別名。”

“須喬健出眾、武藝軼格者,部為別隊,大約十人選一,萬人選千。所選務寡,要在必當!”

遂城軍中六千余將士,李信只選出了三百。軍中標牌手二十步中的為合格,而李信麾下選鋒皆是三十步向上。

人數雖只有三百,卻能作乾坤一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