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五)(第2/2頁)

“在遼軍的營地裏,發現了不少戰馬的碎骨殘肢還有內臟,並沒有完全被填埋起來。他們在吃死掉的戰馬!”

實際的證據比起空洞的推測有效得多。黃裳和田腴前後說完,氣氛又緩和了不少。

“相對於總數,其實還是少的。”韓岡端著茶,做著總結,“但最重要的並不是在於戰馬怎麽樣?而是在於遼賊怎麽看待他們的坐騎。”

“如果將戰馬當作消耗品,死了就丟,那遼賊當會不惜一切與我決戰。若是當成自家物,損了傷了,可就會肉疼心疼啊。”

不會有人不清楚,就算是宮分和皮室這樣如同禁軍上四軍的勁旅,也都是自備甲胄、戰馬和弓刀。國有征召,正兵便自備弓馬甲兵應召而起。

戰馬都是自家的財產,而且是最為貴重的財產之一。死了一匹馬,不僅僅是家產的損失,還意味著馱送贓物的畜力又少了一匹。這個損失就大了。

蕭十三之前能用太谷縣中的財物,甚至中原、東京那樣的畫餅,來率領麾下諸軍南下。可現在就沒那麽容易了。無功而返,加上不斷看到周圍戰馬大批傷亡,必然會使得一大批遼將選擇更為保守的方案,而失去決戰的意志。

“這番話要傳達下去,讓每一名士兵都明白,不要畏懼遼賊。因為他們沒什麽可怕的。一群強盜而已。”

韓岡看著指揮使們,中層軍官是支撐一支軍隊的骨架,沒有一群有能力有膽略的軍校,就不會有一支強軍。

將校們齊齊行禮,韓岡的吩咐就是軍令。

“當然,能多削弱遼賊一分,對我們來說,勝利就會更輕易一點。之前我已經傳令路中,命各地軍民盡可能地拖延遼軍行動的速度。一天不行,那就半天。半天不行,那就一個時辰。一個時辰不行,那就一刻鐘。能拖延片刻,就拖延片刻。”

韓岡希望勝利的天平能多向自己這邊偏移一點,即便只是一點點,或許到了最後,就是決定了勝負的關鍵。

休整了一夜,韓岡便領著一部兵馬和他的制置使司先期趕往太原。章楶則留了下來,他要迎接後方的大軍,然後安排他們繼續前進。

軍議時韓岡和他的幕府就判斷過,蕭十三到了這個節骨眼上,盡快退出太原,守住石嶺、赤塘二關,依靠山河地勢來保住代州,就是遼人最好的選擇。

但韓岡並不是一廂情願認為遼人該如何如何,依然很謹慎地在沿途放出了大批的偵騎,讓自己手中為數不多的騎兵,去仿效遼軍的遠探攔子馬,一部分繼續去追蹤遼軍主力的動向,另一部分則搜檢周邊,以防蕭十三留下些什麽。

在這一過程中,得到了當地殘存百姓的鼎力相助。有了諳熟地理的向導,能夠藏兵的去處被一一查看。作為外來者,遼軍幾乎不可能有辦法將大股的軍力在某個隱蔽之處埋伏起來,等待著時機在背後捅上韓岡一刀。

而搜檢的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蕭十三完全沒有拖泥帶水,遼軍已經撤得幹幹凈凈。一路上被搜尋出來的,僅僅是加起來不過兩百多騎的脫隊者,然後被韓岡下令不論死活,一路吊在道旁。

確定了道路的安全,北上太原的大軍行動也就快了許多。

之前是穩,以防為遼人所乘。不過現在,遼軍既然已經撤離,那就完全沒必要再慢慢磨蹭。恢復正常的行軍速度,甚至更快一點,自是理所當然。只是因為沿途的村莊被毀壞殆盡,困於食宿的問題,卻也沒辦法以最快的速度強行軍前進。

不過一路疾行,韓岡率軍抵達太原的時間,卻正正好卡在了他許諾的二十天之內。

言而有信,無過於此。

王克臣投筆而嘆:“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為將五德:智、信、仁、勇、嚴。文武之道,皆在一個信字上啊。”

言罷,率滿城官吏軍民出城相迎。

韓岡卻並不進城,而是就在城外安歇。

他前一日剛剛得到了韓信傳回來的消息。忻州城依然在堅守中。而原本投敵的代州軍,在秦懷信的兒子秦琬和韓信的策動下,已經全數反正,潛入了忻州的山中。

“遼賊有腹心疾,前後夾擊,豈有不敗之理?石嶺、赤塘二關,已是官軍掌中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