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為慕升平擬休兵(四)(第2/2頁)

但韓岡為何能這麽自信,朝廷會堅持對戰爭中百姓的損失窮究到底?難道是要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韓中信不能不為韓岡擔心。若是惹怒了朝廷,以韓岡的身份縱然不懼,但終究不是什麽好事。而且朝廷想要幹擾前線的作戰,也是容易得很。忻州、太原的知府,以及來自京營的將領,包括折家,只要朝廷有詔令到,他們只會聽朝廷的話。

不過就算是在苦思冥想中,韓中信也沒忘記向剛剛回返、正準備拜見韓岡的黃裳行上一禮,“機宜回來了?”

黃裳則詫異地看了韓岡的這位舊仆一眼:“韓信,怎麽神不守舍的,出了什麽事?”

韓中信不敢有所隱瞞,也忘了提醒黃裳自己已經改了名字,將整件事原原本本地向黃裳說了一通。並且還將自己的疑問也說了出來。

“這是因為樞密是樞密的緣故啊。”黃裳當即笑道,他看了看一頭霧水的韓中信,“沒聽明白?”

韓中信搖搖頭,很繞口的一句話,他怎麽可能聽得明白。恭恭敬敬地向黃裳行了一禮,“還請機宜指點。”

“你可知道什麽是朝廷?……所謂朝廷,往大裏說是在京的文武百官。往小裏說可就僅僅是天子和兩府。天下軍國事,無不是天子和兩府來處斷。為與士大夫治天下……”黃裳為文彥博當年的話冷笑了一下,這一句自宮中傳出來後已在世間流傳多年,讓許多士人為之擊節叫好,可有多少人想過,他們夠資格被文彥博看作共治天下的士大夫嗎?“其實是與兩府共治天下。所以我才會說,‘因為樞密是樞密的緣故’”

韓中信沉沉地點頭,他算是明白了。

他的恩主,現在就是朝廷的一員。朝廷的決定,必須得到韓岡的同意。至少在河東戰事上,是毋庸置疑的。

……

方才韓中信離開時,臉上猶存疑惑。

韓岡看到了。他也知道,自己的話聽起來甚至有些矛盾的成分在。不過韓岡的確是半點不擔心,東京城那邊不敢繞過他來與遼人達成協議。

原因很簡單,他本人就是朝廷的代表之一。而且在軍事上擁有等同甚至超過宰相的發言權。沒有他的點頭,與遼人和談就不會有任何結果。

這已不僅僅是擔任樞密副使之前單純依靠經歷和威望得到的發言權,現在更是已經加上了制度的保證。

除非他在河東失敗了,否則權威加上制度得到的權力,是不可能動搖的。

沒有對遼人求和的消息多費神,韓岡繼續批閱他面前的公文,這時黃裳在外通了名進來。

韓岡立刻放下筆,他等黃裳回來等了好幾天了,“情況怎麽樣?”

黃裳行過禮後就點頭:“全都準備好了,可保萬無一失,秦璣做事還算妥當。”

“還是覺得我把秦璣派給你不合適?”

“其實此事交給韓信來做是最妥當的。”

“不是韓信了。”韓岡更正道,“中信,中庸的中、智信仁勇嚴的信,韓中信!表字守德。”

“是樞密所賜?”黃裳眨了眨眼睛,沒想明白哪個典故能把中信和守德聯系在一起的。

“嗯。畢竟要做官了,不能再用舊名了。他之前跟秦含之配合得甚好,這一回就讓他們繼續配合。至於那件事,秦懷信壯年而亡,實在是可惜,看在他的分上,便給他兒子一個機會。左右有勉仲你在旁看著,具體的操作誰來主持都一樣。”

“多謝樞密的看重,黃裳必不負樞密所托。”黃裳謝過韓岡的信任,又問起了遼人遣使求和的事,“郭仲通怎麽會想起來傳話給樞密。是不是他對和談有什麽看法?還是他想要知道樞密的態度?”

“郭仲通不會有任何看法:因為他不是文官。他也不是來確定我的態度:因為就算早一步知道,對他也沒有任何意義。”

韓岡一口否定了黃裳的猜測。郭逵想來在文武之別上謹守本分,不會做出任何與他身份不合的事來。這僅僅是單純的通知,或許帶一點示好的成分在。畢竟這麽重要的一樁事,早一步收到,就能早一步做出布置。

“樞密打算怎麽辦?”

“前面我跟守德說了:他們談他們的,我們打我們的。按部就班,穩紮穩打,給我打到代州城下!”

一日後,秦琬和韓中信奉命出陣,領軍開赴土墱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