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為慕升平擬休兵(十三)(第2/3頁)

在這樣的誤會下,一旦盡遣主力與宋軍對峙,那時候一支奇兵從五台山中突然鉆出來,與前線的友軍前後夾擊,能讓與宋軍對峙的自家軍隊全線崩潰。要是一個不好,就會被殲滅大半。那樣的情況下,朔州根本守不住,宋軍甚至能直抵大同城下。而一旦大同失手,西京道崩潰,南京道還如何保得住?

只是天可憐見,這一回老天爺終於保佑了他們大遼一回。韓岡的布置給他們先知道了。

兵貴出奇。但所謂的奇,就是冒險。當將要成為目標的被襲擊方做好了準備,奇兵不再成為奇兵的時候,要面對的不是能讓人撞得頭破血流的磐石,就是能將一切吞沒的陷阱。

“繁峙縣最好再加強兵力,四千兵馬還是少了。”

“說不定山中還有小道,得多遣人巡視。”

“瓶形寨【平型關】也得加強駐守的軍力。”

“要不要在幾個出口留出一點空當來?可以來個關門打狗。”

“不要冒險,只需要讓他們出不了山。領軍穿越深山,這是破釜沉舟之舉,一旦失敗,就是返回原路少說也要丟掉一半兵馬。”

蕭十三和張孝傑在噪聲中交換計劃時一點都不擔心這是韓岡的狡計。比如剿匪的西軍,說不定根本就不存在,說不定下一刻就在忻口寨中出現。蕭十三和張孝傑對此完全不擔心。

這段時間以來,俘虜的宋軍有近百人之多。他們的口供中都沒有提到忻口寨中有關西禁軍的存在。其中有不少人抱怨韓岡將京營禁軍的主力留在營寨裏,而讓他們這些出身河東為主的騎兵出來拼命。雖然其中沒有流內品官,但這麽多只耳朵都沒聽說西軍到了忻口寨,那麽西軍潛伏在此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如果不是有這些口供印證在前,蕭十三和張孝傑又怎麽會輕易地就相信了那份情報中的內容?

在麟府軍奪占了武州之後,蕭十三不得不分兵返回朔州。不過由於從河北那邊又加強了一部分兵力,這使得蕭十三手中可動用的軍隊數量還算充裕。為了保證這支援軍能順利地通過狹窄綿長的飛狐陘,光是往沿途的幾個軍寨運送糧草,就費了大功夫,但現在看來這份辛苦沒有白費。完全可以調出一部分,防備五台山方向的來敵。

當下面的將領、官員和幕僚不再喧鬧,蕭十三聲音輕得如同對人訴說:“就讓我們——給韓樞密一個驚喜!”

……

“太行匪患是困擾河東路多年的痼疾。”

“山河險要,地形崎嶇,陡峭而復雜的山勢,河東歷任的多少文武官員想要進剿山中匪寨,最後都只能望而興嘆。”

黃裳的通告中,折可大看看折克仁,折克仁也瞅瞅折可大,叔侄倆交換了一個你明白我也明白的眼神,一同默不作聲。

“樞密在河東經略任上的時候,曾經有過進剿匪患的念頭,不過當時首要的目標是遼、夏兩國,區區匪患根本不上台面。只能排到後面再後面。等到一切塵埃落定,終於能騰出手來,樞密又被調回了京城,連順手打掃一下庭院的時間也沒有。”

章楶搖搖頭。那是因為天子不放心,又為了不影響到正在進行的宋遼談判——生怕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引起遼人的誤會。

“等到這一回遼軍入寇,韓岡仁心,想過收復這些積年老匪,讓他們能與河東軍民共赴國難。可惜這些賊寇沒有幾個懂得大義。”

盜匪的確不知大義。黃裳自己說得都想笑了。在這個時代,民族大義雖然沒有後世說得那麽明白,但由於五代時沙陀禍亂中原,立國後契丹、黨項接連成為國家大患,對異族的敵視和不信任其實已經浸透到了大宋的普通百姓身上,在士人階層就是《春秋》中的華夷之辨成為仁宗時代各家學派的中心議題。

不過河東匪患之所以沒有趕著來受招安,完全是由於韓岡的“吝嗇”——主要是韓岡很反感殺人放火受招安這一套強賊做官的傳統流程——既然韓岡不肯拿出實質性的好處來,那麽絕大多數有名有姓的太行山賊哪個肯甘心響應他的號召,與同血脈同出身的河東百姓共體時艱,共抗遼軍?反而是乘機劫掠地方,在遼人造成的災難之後,又給當地百姓帶來了第二次的災劫。

“所以樞密說了,匪患刻不容緩。太原已定,現在為了忻州的穩定,必須要剿滅太行、五台的匪患。”

所有人都知道,忻州和代州之間隔了一座五台山,只剩最西側忻口寨所在的那十七裏山口有著坦坦大道勾連二州。

韓岡駐軍在忻口寨,忻州就是他最可靠的後防。只要忻口寨不失,忻州就能維持穩定。更南面的太原府更不會有什麽亂子。

“白玉是關西宿將,手握精銳萬余。名將強兵,由他主持忻州剿匪,忻口寨當可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