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為慕升平擬休兵(二十七)(第2/2頁)

韓中信的盔甲上,濃稠的血漿正向下流淌,臉上也是如同惡鬼一般地濺滿了血漬,但他咧起嘴來一口白牙就在火光中閃閃發亮。

“遼賊的這一路算是給嚇跑了,斬獲雖不算多,卻也說得過去了。”秦琬笑著說道,“遼軍已經是驚弓之鳥,在方才的交戰中,根本沒有組織起像樣的反擊,而是選擇了逃跑。可見其膽魄已喪,不足為慮了。”

“遼賊不該選擇夜裏撤退的。要是白天退兵,絕不至於被我們這點人給嚇到。”

“前天一天一夜就運來了三五萬大軍,今天又是一天,現在肯定有七八萬了。怎麽能不逃?就是騎兵都肯定有一萬多了,不比遼賊少。”

身邊圍過來的幾位指揮使正興奮地議論著現在的軍情。

韓中信身為韓岡的親信,當然知道這些都是胡扯。下面的官兵都以為只要有了軌道,要步兵有步兵,要騎兵就有騎兵,但韓中信知道,朝廷給予的支持不可能再多了。遼人的想法肯定是跟他差不多的。

一天三萬,五六天後,就是十五二十萬了。列起隊來能從大小王莊一直排到代州城下。如果真有那麽多兵,倒是能運得來。可惜河東這邊接收的糧秣,很大一部分都用做了以工代賑的酬勞,這也是軌道能快速修築的保證,也是穩定後方的需要。

除去了民夫的食用後,能養得起現在的五六萬大軍已經是奇跡了。不要說三五萬大軍,再增加個一萬步軍,就只能餓肚子了。

要不然這邊也不會只有這麽點人馬去追擊逃散的遼賊。

韓中信並不知道,就在數十裏外,已經攻下了大小王莊的主力,正在展開了更大規模的追擊。

夜色漸明,一夜沒有合眼的遼軍,完全暴露在了養足了精神的宋軍的視線中。

攻下毫無防守的敵軍主營,並沒有增添多少戰果,卻讓宋軍上下對功勞的渴求更加旺盛。

遼軍分三路撤兵,就屬從官道撤離的中路軍被追擊得最為慘烈。

北路的各部兵馬給秦琬、韓中信給嚇壞了,分散逃竄後不敢再向前,除了一小部分散逸無蹤之外,剩下的都是改向中軍靠攏。

逃回來的不僅是敗兵,同時也將混亂帶到了中路撤退的己方兵馬之中。

除了最早離開的幾部兵馬,剩下的全都被堵在了半道上。給宋軍的騎兵給咬住,眼睜睜地看著宋軍步軍緩緩地逼了上來。

一路上,殘屍遍地,到處都能看到失去了主人的戰馬孤零零地站在原野上。

耶律道寧回頭望著河對岸慘烈的戰況,心中慶幸不已。

之前他被蕭十三千叮嚀萬囑咐,一定要及時過河,走南線回去,現在他終於知道蕭十三並不是那麽愚蠢的統帥,只是對手太強了一點。

從大小王莊回代州城其實就四十裏,但夜路難行,速度也快不起來。現在天亮了,可以用更快的速度趕回去了。

隨著日頭漸漸升高,宋軍在兵力上的優勢更加體現了出來。完全失去了組織,一盤散沙的遼軍成了餐盤上的糕點,一個個地被吞下了肚子。

“到底有多少逃進了代州城?”

“應該有很大一部分不會選擇回到代州,而是應該往繁峙縣那邊去。那幾個落隊的俘虜不是說嗎,蕭十三和耶律道寧。”

“可惜騎兵太少了。再多一點,就能將他們包圓了。”

繁峙縣就是飛狐陘,通往南京道。代州城既然肯定是宋軍的主攻方向,那麽避往繁峙縣就是最聰明的選擇。至少還能得到南京道的援軍相助,也方便撤退。但代州、雁門就不一樣了,不僅要死守,甚至還有可能因為神武縣的麟府軍而腹背受敵。

可是很多人都猜錯了。通過俘虜和斥候的確認,絕大多數的遼軍都選擇了返回代州城和雁門,而不是去繁峙縣。

“也許正是因為耶律乙辛在南京道吧。”

“怕撞到尚父的氣頭上嗎?”

“應該是掛念著戰利品吧。怕被南京道的兵馬搶過去。”

“樞密怎麽看?”

幾名幕僚語帶調侃地猜測著緣由,又來問韓岡的看法。

“或許都有吧。”韓岡語氣恬淡。

不管是什麽原因,現在代州城已經就在眼前。

也就在同一天,曾經被派來軍前的中使姜榮又來到了韓岡的面前。

“雙方罷兵……”韓岡擡頭看著代州城頭那面在風中拂動得有氣無力的大旗,“朝廷是要河東休兵嗎?”

“是的。”姜榮低頭不敢看韓岡,“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