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勢頹何來回天力(上)(第2/3頁)

除了買斷興靈的代價過於高昂之外,本質上跟韓岡的要求一樣。這兩百多萬貫的財貨,也是照顧耶律乙辛的面子所給予的實利。

韓岡其實也不甚惱,比起歲幣,這個一次性的買斷的確不算吃虧。也難怪朝中不怕呂惠卿反對和議。他所爭的,不正是興靈嗎?

“此外還有滄州北界增開榷場。解州刺史將為使常駐。”

這的確也是韓岡的要求。之前準備用來賣好耶律乙辛,同時收買京中豪門的手段。至於解州刺史,就是皇後的那位堂兄。

“武州呢?”

“遼人願以代州諸關塞換回。甚至可以交還熙寧八年,河東北界割讓的七百裏失土。”

還真有創意,韓岡倒真想為耶律乙辛的想象力拍案,“……皇後怎麽看?”

“聖人和王平章不同意。”

的確是不可能同意的,要是讓天子趙頊知道,誰也說不準他是高興還是羞惱。

“不知樞密你意下如何?”

“你覺得我們現在該同意嗎?”

韓岡帶人出帳,遼軍的屍骸正收攏起來在野外焚燒,一道道濃煙在澄藍的天幕下分外顯眼。

“飛捷的奏報早已上京,請兩位回去後奏於皇後殿下,和議可以,但武州絕不交還。”

韓岡望著南方的滹沱河水,“天時地利人和俱全,難道還要怕他遼賊不成?”

滹沱河發源自繁峙縣瓶形寨附近的泰戲山,出山之後一路流向西南。途經代州雁門縣、崞縣抵達忻口寨。然後在忻口寨折往東南,穿過太行山進入河北。

滹沱河穿過太行山時落差極大,不能利用其來溝通河東、河北,但滹沱河在河東的徑流,大半是在忻州、代州的帶狀盆地之中,水流平緩,河面寬闊,自古時起就有水運通航。《墨子》之中提起大禹治水,便有“呼池之竇,灑為底柱……以利燕、代、胡、貉與西河之民”之語。這個呼池,便是滹沱河。

只是之前正逢春末,山頭融雪和春日雨水匯合的桃花汛時節已過,滹沱河水位大降。三尺多勉強可以行船的水深已變得深不盈尺,河底淺灘一段段地暴露在外,整條水道完全無法利用。也許再過一個月夏汛到來時,這條河道將能重新派上用場,但那時候幾乎連飲馬都顯得困難。

其實以堤壩擡升水位的工程技術手段,在靈渠中就有使用,用於滹沱河上,也一樣可行。可是要彌補從代州到忻口寨的落差,在河面寬度能達到七八十丈的這一段河段上,就需要修築高度至少在一丈的漫水壩,這個工程量比一條簡易軌道大得太多,人工、物資和時間都不是韓岡能消耗得起的。

通過當地的土著了解到水文地理後,韓岡便決定放棄水運、修築軌道。本就不擅長水路交通的遼軍也同樣只能望河興嘆。

現如今,情況發生了變化。從大小王莊至代州城,四五十裏簡易軌道的修築需要大量的工時和物資。但隨著時間進入四月,五台山中的雨水也漸多起來,滹沱河中水位的上漲讓韓岡原本放棄的選擇,又重新進入了他的視野中。

當兩艘載著百余石糧食的河船,在數匹挽馬的拉動下,順利地抵達了代州城下預備好的碼頭上,官軍的補給線也變成了水路交通加上軌道運輸的綜合體。

這可謂是天時相助。

山中的雨水多了,但代州盆地中卻沒怎麽下雨。這讓逐步進抵代州城下的宋軍能夠很順利地做起攻城的準備來。不管從什麽角度來看,老天幫了大忙。

除了天時之外,人和的方面也同樣越來越占優勢。

在神武縣的方向,麟府軍之前就已經控制了古長城一線,徹底掌握了武州,直面朔州之敵。隨著遼軍兵敗大小王莊,朔州守軍士氣大落,折克行乘勢翻越古長城。

這也意味著宋軍全面攻勢的開始。

一天後,宋軍的騎兵出現在朔州州城外,並與退守此處的遼軍幾番交手。

出自河外的騎兵實力不弱,不過數目不比朔州的遼軍,僅有千騎。一番纏戰後見遼軍越來越多,便選擇了撤退。

兩千多遼騎緊追不放,一口氣追出了二十余裏,直至山中,被引進了折克行擺下的伏擊圈。

只可惜遼軍熟悉地理,且領頭的軍官為人精明,麟府軍的伏擊最後只咬住了兩百多人下來。

但這一戰,也打掉了朔州遼軍最後一點信心。面對宋軍緊逼,已經沒有人再願意冒險遠離朔州城的防護。

所以第二天,當第一支步軍抵達城外,便順利地安營紮寨下來。

從神武縣翻過古長城進抵朔州的麟府軍超過五千,並壓制了城內的守軍。

仍在大宋境內堅持不退的遼軍,此時已經面臨著後路斷絕的危險。且朔州往北,便是西京道的首府大同府了。

此處戰略要地,是不容有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