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十一)(第2/2頁)

心有顧忌的韓岡,也只能做到如此。

不過能答應韓岡用奪占的土地換回俘虜,是耶律乙辛舍了面皮來考慮盡快結束戰爭。能逼迫耶律乙辛放棄武州的歸屬,完全是韓岡利用形勢而得到的額外收獲。

雖不如將幾名叛臣繩之於法更能震懾人心,可事後論功,則遠遠超過許多。

章楶很樂意看到現在的結果。

興靈畢竟是耶律乙辛從大宋口中搶下來的肉,還回去也不會影響太多。但武州則不痛,遼人統治了過百年,已經是遼國的固有領土。韓岡硬是虎口奪食,而且是從最不利的形勢下逆轉了回來,功勞和成就自是要在呂惠卿之上。他作為韓岡的幕僚,也是朝廷認定的副手,收獲也絕不會小。

不比已經成為執政的韓岡開始為日後鋪墊策劃的想法,還沒有晉升到高位的他,更願意看到近在眼前的收獲。

韓岡作為河東方面的代表接受了耶律乙辛的討價還價,此番和議便有了最終的結果。

“那下面如何實行?”章楶問道。

韓岡只是得到了議和一事在河東方面的對外交涉權,決定權依然還保留在朝堂上,但這樣的結果,沒有人會擔心得不到朝廷的認同。

所以和議的條件交代清楚後,剩下的便是考慮如何實現這些條件而不發生變亂。交還土地免不了有先後之別,不說有人在其中做手腳,就是一點意外就能讓和議功敗垂成。雙方的信任基礎早就灰飛煙滅,免不了要讓人放心不下。

“只要遼人先還回西側的雁門、西陘、胡谷、茹越、大石五寨,那我就會撤回在朔州的兵馬。接下來,就是讓遼人把剩下的麻谷、梅回和瓶形三寨交還。”

“不會有變?”

“所以要將換俘放在後面。”韓岡不喜歡玩弄小動作,更沒有做手腳占小便宜的小家子氣,想必耶律乙辛也不會自己砸自己的腳,但保不準下面的人不會犯蠢,“具體的細節就由質夫你負責好了,想必尚父殿下會很樂意幫你這個忙!”

……

多少年來,大宋國中何曾有過看到遼國心虛氣弱的時候,韓岡與耶律乙辛初步達成的協議在京城引起了轟動。

不僅僅是談判的結果,更多的是耶律乙辛這個遼國權臣,不久之後必然會篡位的未來天子,竟然低頭認輸,這一份成果,足以讓京師變得喧囂起來。

可不同於外面的熱鬧,兩府之中,卻有著冰冷的暗流在遊動。

讓誰先回京城?

如果不算以荒漠和雪山為界碑的極西之地,遼宋的國界是從賀蘭山一直向東延伸至大海。鎮守這一條國界的是三位正副樞密使——呂惠卿、韓岡和郭逵。

盡管和議已經達成,但他們三人不可能全部調離,必然要有人繼續留任北方,以防遼人撕毀協議。

郭逵是武人,其久鎮邊陲當然很難讓朝廷放心。河北軍又與西軍、京營將大宋禁軍三分,十幾萬兵馬全數放在他手中,要不是形勢使然,早就有一幫子文臣嘆著“我其實為你好”然後拿著莫名其妙的理由將彈章砸到郭逵頭上——沒人會對此覺得意外,歐陽修和文彥博當年彈劾狄青也就是一個莫須有。一句“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能讓所有自命忠心的武將聞之不寒而栗。

不過郭逵也是最好解決的。用不著讓他帶著功勛召回朝中——那樣反而麻煩——只要厚贈其祿,命其鎮守大名,而將不屬於大名的各地兵馬都遣回原地,就足夠了。

關鍵的是韓岡與呂惠卿,到底讓誰先回來?

僅僅留下一名郭逵,依然是很難讓人對北界的穩定放心。新定下的盟約,也至少要三五年之後,才能擁有最低限度的相互信任。為了北方邊界的安定,韓岡和呂惠卿中的一人,需要在北方多留一陣時日。

呂吉甫還是韓玉昆?

韓岡回來,不過樞密使,甚至可以以年齡的問題維持現在的職位,只要給他加贈虛銜就夠了。而呂惠卿回來,則必然要升任宰相了。

可韓岡一旦回來,必然會代表氣學跟新學起沖突,那樣的情況下,同樣也是一個大麻煩。

王安石,曾布,章惇,韓絳,各有各的心思,在戰爭時相互配合的宰輔們,到了功成的這一刻,裂痕已經隱隱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