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咨明輔(三六)(第2/2頁)

“這樣啊。”向皇後放了心。

章惇卻輕輕嘆了一聲,只有韓岡聽得見。

當然要嘆氣。

就算僅僅一兩千人渡海,只要沒有事先防備,江南必然大亂。

江南諸路,禁軍加起來有沒有三萬都是個問題,而且還是軍籍簿上的數字,實際到底多少,就是章惇也不清楚。

關西、河北、京城、河東,四個地方占去了天下禁軍的九成以上,剩下的就像燒餅上撒芝麻一樣,撒到各路主城、要隘。

江南諸路遠離國境,安享太平百多年,當然不需要精兵強將鎮守,從禁軍到廂軍,上上下下都爛透了。

前幾年福建有個廖恩的賊寇,不過帶了幾十個嘍啰,就鬧得天翻地覆,十幾個巡檢接二連三地被奪官罷職,最後不得不調了王中正領軍去處置,兵馬還沒到福建,那廖恩就知機地跑來受招安了。

後來就有了個笑話,廖恩受招安後上京來三班院交家狀,上面寫了身家清白,“並無公私過犯”,而同一天還有個福建武官,是被罷職的,上書緣由,卻是“因廖恩事勒停”。

江南諸路的戰鬥力,不是跟笑話差不多,而就是笑話。

“不過渡海的不一定是遼人,高麗國中定會有奸人投效,海上也要加強防備。”向皇後還是擔心。

“江南亦有水師,可以巡防海上。不過船只多年未有檢修,須要讓明州、杭州等船場盡快打造新船。”章惇也是在搪塞。成立一支水師,行駛於內陸江湖上,與成立一支海軍,航行在大海上,想也知道完全是兩回事。

皇後不疑有他,點頭道:“這兩天就將劄子遞上來。”

章惇應了,曾布跟著道,“殿下,軍器監的鐵船最近似乎是有了些成果。”

“宣徽!可是真的?”向皇後驚喜地說道。

當年宣德門上,她就坐在皇帝的身邊。親耳聽見韓岡說鐵船需要幾十年的工夫,不過日有所得,在研究鐵船的過程中有了點進步——從此便有了板甲。之後數日,又有了飛船。

“陛下、殿下容稟。軍器監歸於中書門下,當問相公、大參才是。”韓岡一推了之。

韓岡當年不過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並不是當真要修鐵船,但因為有了飛船和板甲,朝廷一直沒有停過研究鐵船的撥款。說到成果,的確有了一點。

向皇後順著韓岡的話,向東首望去,韓絳紋絲不動,蔡確則出班轉身。

曾布都能得到消息,蔡確只會更早。軍器監於在京百司之中,地位能排進前五。自呂惠卿和韓岡之後,被歷任宰相都視為禁臠,現在就被蔡確管著,不過他們也不敢去動裏面各作坊和分局的人事安排,生怕出了事情難以擔待。

“殿下。”蔡確說道,“過去造船,都要巨木為龍骨、桅杆。多不過兩截三截。但從這兩年開始,就有了用雜木做龍骨、桅杆,只要用鐵箍箍起,就能與巨木一樣使用。”

向皇後有聽沒有懂,她也不可能了解船只結構,只是從蔡確的答話中模模糊糊有了點感覺,“是不是比以前容易造了。”

“正是。”蔡確點頭,其實這僅是小小的進步,而且過去也有,不過不如現在更能湊合。

但下一個就不是湊合了。

“此外,軍器監正在試驗鐵龍骨和鐵船肋,如今已有小成,造出了兩艘來。若是日後鐵骨船能通行海上,現有的海船,在鐵骨船前,就如同蛋殼一般。”

“鐵船!?”皇後驚喜道。

“是鐵骨船……鐵骨木殼船。”蔡確冷靜地說道,“現在的水力鍛機力道太過輕巧,只能打造板甲,打造不了幅面更大的船殼。只能用木板搭接為船殼。”

“已經是很好了。”向皇後興致高昂,雖然龍骨、肋骨什麽還不懂,但現有的船只在鐵骨船前如同雞蛋殼一般,只要想想就知道有什麽樣的價值,“軍器監上下具當有賞!”

她看看韓岡,又看看蔡確,“宣徽首倡,蔡相公運籌,同有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