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六)(第2/2頁)

吃了點清淡的飯菜,宗澤準備午後去不遠處的圖書館一趟。上京時能帶在身邊的書籍並不多,但省試在即,許多典故、文章都要在考前重溫一邊,免得到了考試時都給生疏了,去圖書館看書就是最好的方法。而且還能見到不少士人,相互切磋一下,學藝也能有所進益。

整理了一下行頭,宗澤正準備出門,就聽見外面一片嘈雜。

走出小院,只見一群人從前殿走了過來。住持和尚在人群中點頭哈腰,不知在說些什麽。

宗澤在人群外遠遠地看過去,突然驚訝地瞪大眼睛,人群正中央竟然是韓岡。

這一位怎麽來寺廟裏了,難道是來燒香的嗎?可傳言中不是說他對浮屠一向沒好感?

一個個問題從腦中泛起,宗澤一時間都忘了要去圖書館。

韓岡慢悠悠的走著,一邊與身邊的王厚說著話,一邊裏裏外外打量著這間寺院。

他可不是來燒香,而是打算來拆遷的。

正諂媚地說著奉承話的胖和尚臉上堆滿了笑,韓岡帶著惡意的想著,如果他將內情告訴這位一身狗肉味的主持,不知還能不能笑得出來?

皇宋大圖書館理所當然的要設在城中,但京城之內,寸土寸金,每一片可以利用的土地都是有主的。想要修建一棟新建築,就得推倒另一棟舊建築。

如果要修皇宋大圖書館,至少要十數畝的土地,要征用大片的地皮。如果是民間的土地,朝廷也不能強奪,就得花錢買下來。

圖書館以教化黎庶、普及文事為由而設立。其建築結構,依韓岡的想法,從木結構改成磚石建築,以防火災。裏面的藏書更是得以十萬計。要花的錢很多,可現如今,朝廷窮得叮當作響,從鑄幣局出來的錢幣,轉天就能給用出去,肯定是拿不出錢來買地。不過幸好開封府名下就有土地,比如這一間寺廟,是開封府中選出來的幾處適合的地點之一,這前後數進左右皆有偏院的寺廟,其地皮不是廟中的產業,而是開封府名下的土地。

“玉昆,你覺得如何?”

王厚上了三炷香,為亡父祈求冥福,然後問韓岡。

韓岡搖搖頭,“離開封圖書館太近了。”

他更希望兩家圖書館能離得稍微遠一點,這樣才能能普惠更多人。

“近又如何?”

“我這個館長難道不要擔心買賣好壞?人氣多了,才能聚才啊。”

韓岡好像是生意人的口氣,但王厚知道他想聚的是什麽“才”。

“說起來這館長的稱呼真的不怎麽樣,怎麽不起個好點的官名?”

“可以了。難道還能是提舉皇宋大圖書館?”

“不帶使職,不加學士,就是一個光禿禿的館長。朝廷也真拉得下臉皮的。”

“朝廷能同意設立大圖書館就可以了。沒聽過善財難舍四個字嗎?要是跟韓、蔡二位相公說一下,用建圖書館的錢鈔,換個大圖書館使的虛名,你看他們願不願意。”

朝廷前日已經下令要在東京城中成立皇宋大圖書館,面向普羅大眾,由剛剛卸任的前宣徽北院使、資政殿學士韓岡出任館長。不僅僅是王厚,很多人對圖書館沒有起一個更有蘊意的名字頗有微詞,但韓岡的態度則是越直白越好。

前後走了一遍,韓岡也沒注意到寓居在其中的考生們,跟王厚道:“換個地方吧。再走走。”

王厚哪裏會有反對的意見?與韓岡一起出來,上了馬,向另一處要查看的地點趕過去。

“對了玉昆,方才就想問了。”王厚在馬背上問道,“早間在驛館裏面聽人說,日本敗了,向遼國割地稱臣。每年要繳歲幣白銀百萬兩,黃金十萬兩。這事是真是假?”

“日本敗了是真的。”

遼國這段時間在日本高歌猛進。來去自如的騎兵戰術,讓數百年只在島嶼中上進行小規模戰爭的日本守軍吃足了苦頭,兩次會戰據說皆以全軍覆沒告終,被攻下平安京或許只是時間問題。

“不過繳納歲幣百萬兩銀,十萬兩金就純屬胡說八道,把現在的日本朝廷賣了都沒那麽多錢。”

王厚嘖了一下嘴,“我就說嘛,果然是胡扯。”

“若遼人當真奪取了日本,當地的金銀礦藏便能為他們所利用,若是全都能挖出來,說不定還真能有那麽多,至少白銀不會少。”韓岡又補充道,“只是那些礦藏還都埋在地裏呢。”

在前一期的《自然》中,因為遼國入寇日本,所以裏面有幾篇地理文章都與日本有關。其中韓岡還化名寫了一篇,以鐵、銅、銀、金為例,說金屬分輕重,越輕的在地表越多,越重的地表就越少,都沉在地底深處。只有火山從地底噴發出巖漿,能將地底的礦藏給噴出來。日本多火山,理應金銀礦居多。

這是明擺著下套,讓遼國盡量多的輸送兵力去日本,反過來逼迫朝廷向海軍加大投入。也因此,日本多金銀的謠言也傳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