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二)(第2/2頁)

韓岡再看了看紙條,其余兩題全是諸經注疏的內容,而且還都是暗數,改變過句讀和順序的。以難度來說,這兩題算是很高了。如果一個不好,黃裳就有可能兩道題都做不出來。

“剩下的兩道,恕韓岡眼拙,實在看不出出處。”韓岡搖頭。他的確知道,但他理應不知道。

“這就已經有四道了……”韓絳喟嘆著,“世人有輕浮的說玉昆你當年能中是運氣,天子欽點的進士第九也是特恩。但能分辨出四道出處,玉昆你去考制科,照樣能上殿。”

“相公謬贊了。不說韓岡當年能不能比得上現在,就是這幾道題,韓岡也只是認出了出處,當真要做起來,可不一定能拿到一個‘通’。”

張璪哈哈大笑,“玉昆,你太自謙了。”

“不是自謙,是當真過不了。‘三入十二人,四入三人’。”韓岡指著一開始就被翻出出處的一題,“一看就知道這說的是唐宰相。”

韓絳、張璪都點頭。三入、四入,除了說入三省為宰相,還能說什麽?這一題的出處,是最好辨認的,也是一開始就認出來的。

只是這一題卻一點也不簡單,反而是已經辨認出的四題中難度最高的一題。

韓岡指著這道題對兩人道:“可這一題出處好說,以此為論也好寫,左不過是世族、寒門的那些事罷了。但……這前後文怎麽引用?!”

閣試六論,每一題都是要先判斷出題目的出處,接下來是將前後文都引用下來,再依據前後文來寫出一篇不少於五百字的論來。

而問題就在這個引用上,這是要將前後文全都默寫出來,決不能有助詞之外的缺漏。

閣試的考題,就是要讓人對經史子集爛熟於心,而且因為要將題目的前後文都引用,是必須要全背下來。制科之難,難就難在閣試。

如果是出自經書就很簡單,韓岡都能做到,而出自於史書,比如序、贊、論——也就是一卷的開頭,或是最後的論述,也同樣不算很難——都是重點要背的。但有些題目實在是為了刁難人才特意出了出來。

“‘唐宰相三百六十九,凡九十八族。再入者五十七人’,‘三入十二人’,‘四入三人’,‘五入三人’,”韓岡拿著剛剛找出來的《新唐書·表第十五》——這是有關宰相世系的最後一卷——指給韓絳、張璪看,“加起來總共七十五人,少一個人名就是不‘通’,誰背得下來?”

這是明數題,出處通過邏輯推理就能找出來,但前後文的引用就太難為人了。

韓絳搖了搖頭,韓岡說的的確沒有錯,要將七十五人的姓名全都給寫出來,的確難度很高,這種大數量的列舉,很容易出現錯漏。不知道題目的內容,有幾個會刻意去背下來?就算是背了,混在其他幾百萬字的文章中,恐怕很容易混淆一二。

“當真一個個去數姓名,多半會漏上一個兩個。”

張璪則道,“須得對此書滾瓜爛熟。記下了列傳,當然也就好列舉了。”

如果黃裳之前已經將列傳傳主的姓名都記下來了,功業也記下來,一個個去列出來還是有可能成功的。

“若是順序出問題呢?順序錯了可是能拿到一個‘通’?”

“順序錯了一點,也不一定是不通。”

“就怕不是一點。”韓岡搖頭嘆道。

“那就看黃裳到底準備得怎麽樣了。不過既然是玉昆極力推薦,想必定能過關。”

韓岡微笑著點頭:“韓岡就代黃裳多謝邃明兄吉言。”

六道題,有兩道黃裳肯定能做出來,送分的《尚書·多方》,《晉書·忠義》。《墨子·明鬼》這一題,由於士林中曾經有聲音說氣學近於墨家,相信黃裳也對此研究過,應該比較熟悉。而《唐書·宰相世系》這一道,就要看黃裳的底蘊到底有多少斤兩了,七十余人的姓名,而且順序還不能有錯,難度可想而知。

剩下的兩條,都是經典注疏中的內容,變了句讀和順序。韓岡指著這兩題問張璪,“不知這兩題,邃明兄可有頭緒?”

張璪搖搖頭,“張璪只知道這一題當是出自《春秋公羊疏》,不過也沒把握。得把書找來才行。”

侍立在側的堂吏立刻翻身去找,一名堂後官匆匆走了進來:“相公,參政,秘閣那邊結果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