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四)(第2/2頁)

就算一時間可以在和買的價格上做些文章,讓當地百姓可以得利,但時間一長,一代代官吏從中上下其手,侵占越來越多,加之物價的改變,會讓這和買之制成為百姓脖子上的又一道枷鎖。

韓岡這是不想回鄉了嗎?一旦太後接納了韓岡的提議,棉行中的成員,都要把他恨到骨頭裏。

還是說他有別的想法?

上至王安石、韓絳,下至剛剛得授樞密副使一職的曾孝寬,都覺得韓岡不會作繭自縛。

“當然有西軍。”韓岡一口應承下來,“關西苦寒,朔風一起,寒意侵骨,絲麻織物一向不能禦風,而軍中所發衣料更是如此,將外袍衣料換成棉布,也可讓戍守在外的將士得以安度寒冬。”

韓岡稍稍停了一下,然後在眾人的注視下,繼續道,“另外,據臣所知,如今江南也開始種棉織布了。”

原來如此,章惇恍然,這是為了排除競爭對手嗎?

不過章惇立刻又疑惑起來,說起周邊軍旅,關西的禁軍數量,可不是江南能夠相提並論。關西的軍力極盛時接近四十萬,占去了全國兵力的三分之一,如今再怎麽削減,其中禁軍也不會少於十五萬,而江南諸路的禁軍,加起來也沒三萬人馬。

殺敵一千,自損五千,兌子也沒有這般兌的。

不過章惇轉念一想,又想到了緣由。

當西軍都開始穿戴棉布衣袍,一貫自視極高、看不起外路土包子的京營禁軍又如何甘願穿一身廉價的絲絹讓人笑?到時候鬧起來,朝廷為了安撫他們,必定要從江南和買——關西的棉布已經提供給了西軍,當然不可能再沖他們下手。

當京營禁軍這班赤佬都穿戴上了棉布軍袍,恐怕朝廷中的官員,也會要求朝廷將下發的絲絹換成棉布……

不……不是恐怕,應該是肯定。

章惇心中對自己說著,官員們的德性,作為西班之首的他最清楚不過。

京城中的大小官員,文武兩班和宗室、內侍加起來近萬,他們每年需要賜予的衣料,同樣是一筆大數目,而且他們對於衣料的要求更高。當他們開始請求朝廷賜予棉布衣料,朝廷將目光轉向西北的時候,韓岡就完全可以以關西百姓無力支撐而為之堅拒。

任誰都知道,西北窮而東南富,西北叫窮,人人肯信,而東南叫苦,得到的只會是譏笑。

章惇嘖嘖暗嘆,韓岡這未雨綢繆的心思,可是盤算得夠深遠的。

韓岡也的確不過是未雨綢繆罷了。

一方面,以棉紡產業日漸擴大的現狀,遲早會成為朝廷征稅與和買的對象,既然是遲早的事,與其到時候與人喋喋於朝堂之上,還不如現在將整件事控制在自己手中。

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東南方向上的競爭者。

對於來自於東南的競爭,雍秦商會中的核心行會——棉行的成員們都有足夠的心理準備,但他們的心理準備,依舊遠遠比不上即將面臨的威脅。

衣被天下四個字,從字面上就可以了解到棉花成為江南主要的經濟作物之後,將會對世人的穿戴產生什麽樣的影響,而且那還是單指松江一府,也就是如今的秀州【今上海、嘉興】北部區域的生產能力。

注1:宋代的軍裝分為春冬兩式,馬軍、步軍各自式樣不同,每年有時會下發成衣,更多時候就下發布料和絲綿裏料,著官兵依照體例自行裁剪制作。

據仁宗天聖七年大理寺裁定的諸軍衣裝供給標準的規定:

春衣:

馬軍七事:皂綢衫、白絹汗衫、白絹夾褲、紫羅頭巾、緋絹勒帛、白絹襯衣、麻鞋;

步軍七事:皂綢衫、白絹汗衫、白絹夾褲、紫羅頭巾、藍黃搭膊、白絹襯衣、麻鞋。

冬衣:

馬軍七事:皂綢綿披襖、黃絹綿襖子、白絹綿襪頭褲、白絹夾襪頭褲、紫羅頭巾、緋絹勒帛、麻鞋。

步軍六事:皂綢綿披襖、黃絹綿襖子、白絹綿襪頭褲、紫羅頭巾、藍內搭膊、麻鞋。

以上是“不系軍號”軍服,並不標示部隊番號。

另外還有“系軍號”軍服,如捧日、天武等軍的緋綢衫子,神衛、渤海等軍的紫綢衫子,龍衛、吐渾等軍的紫施衫子,而禦前班直,更有錦襖子、褙子和皂羅珍珠頭巾作為“系軍號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