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四章 落落詞話映浮光(上)(第2/3頁)

不過汽輪船是什麽?

只看了兩三千字,王安石就發現了很多陌生的名詞,比如汽輪船,比如後面提到的蒸汽車。

蒸汽車看起來跟汽輪船類似,只是這個名氣完全讓人看不懂。馬車用馬拖,牛車用牛拉,蒸汽車,就是用蒸汽來拉。是仙家手段,還是別的什麽?

隨便翻看了幾頁,王安石的好奇心漸漸給引起來了。

合上了沒頭沒尾的這一卷,他拿起了擺在最上面的第一卷。

沒有跋、沒有序,翻開來就是正文。

以回目為題,以詩文開篇。

只是書中的詩句是街頭賣詩文的水平,一如既往的差勁。

開篇的故事,說的不是宋江、吳用,而是蘭陵縣的一名姓史名進的秀才,因兄長遊學嶺南時亡故,需要將他的棺木迎回家鄉,跟剛才的那個要去海外的宋江完全不一樣了。

去嶺南迎回棺木,開篇就是難事,這讓王安石有了興趣,心道不知是用汽輪船、還是蒸汽車。

於異國他鄉病故,如果是火化了還好說,要是將屍身和棺木都運回來,卻是千難萬難。

韓岡的老師張載,幼時喪父,父親病死在蜀地任上,他與母親一起扶靈歸鄉,出蜀到了橫渠之後,就沒錢繼續走了,只能草草安葬在橫渠鎮邊上。

同樣的情況,王安石見了不少。寄放在寺廟裏幾十年不能回鄉的棺木,哪家廟宇都不少。

不過書裏面,史進父母還是命他去嶺南扶梓而歸。

這史進也沒有稱難,提了行裝,別了父母,到了縣中,便去車站坐車。

當然是有軌馬車,坐上去先到州城,然後再從州城轉車南下。在史進和送他的友人對話中,可以看到出現了蒸汽車。

“自縣裏到州中,一百八十裏地,得入夜才能到。”

“不知何時可通蒸汽車,屆時,半日便能到了。”

看到這兩句,王安石一聲輕嘆。

鐵路通到縣中,尋常百姓出行,一個白天就能走出近兩百裏地,即使是騎馬也就這個速度了。

韓岡想要做到的,就是這樣的情況吧。

而且還能更快,只要換了那什麽蒸汽車。

如果真的能半日兩百裏,不論天下哪裏有了叛亂,五七天內,大軍就殺到了。試問誰敢叛?

可惜……不知要多久才能實現。

“快走了,快走了,再上一人就要走了!”

到了車站,在車主的招呼下,史進很順利地上了車,在最後一節車廂裏坐了下來。

在史進與同車之人的對話中,王安石又發現了幾個陌生的名詞——神都,順天府。

神都是洛陽的別稱,不過東京開封府,又名汴梁、汴州、大梁,也有文章稱為神京的。

但順天府是哪裏?

書中說是蘭陵北面。蘭陵縣古有今無,如今只有丞縣,不過王安石記得還有一個蘭陵鎮。

或許是應天府改名?

王安石知道韓岡不想惹麻煩,所以故意曲筆。

到現在為止,他連個朝代都沒提。

提到天子,也就是說了一句“如今聖天子在位”,另外還有一個泰康三年的年號。

這些都是枝節了,重要的還是小說的內容。

的確是小說家言,所以韓岡連名都沒留,但看著的確有趣。

韓岡這是立了一個樣子,告訴世人,他將會讓大宋變成一個什麽樣的國家。

不過不是冷硬的文字,而是讓人饒有興味的話本,而且多有枝節。

比如一開始史進要遠出郡外,在坐車前先去縣中拿了關防路引,當時縣中正在斷案,一名縣學中的學生寫了一部有傷風化的話本,在縣衙中被斥責,逐出了縣學。

扶靈事急,卻加一緩筆,讓這話本顯得有肉有骨。乍看是無關緊要的情節,卻讓文章增色不少。

至於上車後,描寫更是精道。

腳下踩著貨擔、見人就奉承,是尋常走家串戶、今日去州中置辦貨物的遊商;

十五六歲,緊緊抱著包裹,不言不語,只啃著冷硬的炊餅,這是初次離家、要去州中尋工的小兒;

就著燒酒,啃著油紙包的燒雞,露著圓滾滾的肚皮,滿頭滿臉熱津津的油汗,這是要去鄰縣收租的和尚;

坐在史進對面,高談闊論,讓史進畏而縮足,卻把郁郁乎文哉說成是都都平丈我,牛頭不對馬嘴,是自稱要去州中拜見做知州的座師的士人。

史進問那士人,“澹台滅明是一個人,兩個人。”

“二人。”

“堯舜是一人、兩人。”

“自是一人。”

“且容小弟伸伸腳。”

看到這一段,王安石也撐不住笑了起來。

真是那等不學無術、卻又拿著書本嚇唬百姓的那等士人的嘴臉寫得活了。

不是生長自民間,見慣了市井百態,寫不出如此文字。

而且那個和尚,也是寫得絕了。模樣似盜匪,酒肉不離身,滿口鄉下土財主的口氣偏要加一句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