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回首雲途路不遙(一)(第2/2頁)

朝中事,太妃無權與議,即是那是她親身兒子的婚事。

……

“太妃得為天下著想是好事,但也要為官家多想想。”

“官家這一次大傷元氣,不好生調養身子骨,卻匆匆大婚,日後怎麽千秋萬歲?”

教訓了朱太妃一通,向太後揮揮手,讓她下去了。

朱太妃臉色鐵青,從王中正身旁出門,摔得珠簾一陣劈啪作響。

王中正在後面搖頭,太後的性子還是太軟了,竟然容得太妃如此放肆。

盡管從先帝時起,向太後就與朱太妃不對付,可現在都沒先帝撐腰了,太後更是得到了幾乎所有重臣的擁戴,朱太妃竟然還敢時不時地冒犯一下太後,於今更是敢插手國家大事,這不能不說是給太後的性子慣壞的。

別說是換做權勢猶如呂、武的章獻皇後,就是曹、高二後,都是沒哪位嬪妃敢在她們眼前炸毛的。

仁宗時,宮中兵變,慈聖曹後能指揮宮女、內侍拿著弓刀跟亂兵對陣,而高太皇,能頂著姑姑兼姨母的慈聖,能壓著做皇帝的丈夫,這更是威風了。

向太後手中的權力絕不比垂簾聽政過的劉、曹二後稍差,要是從大宋的國力上來看,更是遠在其上。至少章獻明肅和慈聖光獻兩位皇後,她們所說的話,不能讓西域蕃人俯首帖耳,也不能讓大理國君瑟瑟發抖。

從民間的聲望上來看,向太後更是遠超劉、曹二後,大宋國事昌盛,國計漸豐,在朝廷的三令五申下,各地的苛捐雜稅也少了一點——盡管減少的比例不多,也足以讓太後和宰相們得到天下百姓們的擁戴。

可太後就是過於善心了,多少該死的卻不判其死,只用了一個流放打發了事,朱太妃就抓著向太後的這個性子,又覺得自己兒子已經坐上皇位,就是向太後也得顧忌向家的未來,所以才敢猖狂如此。

當年以章獻劉後對仁宗生母章懿皇後【李宸妃】的嫉恨,還不是照樣要用皇後之儀將她發送,將屍身浸在水銀中,那時候,章懿皇後可還沒被追認為皇後呢。而日後,仁宗在被人揭破了他並非章獻所生,而是章懿皇後之子,並收到讒言說章懿皇後是被章獻所害,也是開棺確認了章獻對章懿皇後的厚遇,方才不再懷疑。如果章獻把章懿皇後只當做普通嬪妃來發送,那麽劉家的結果,也就不問可知了。

當年這一場宮闈秘聞,如今早傳遍了天下,朱太妃肯定聽了不知多少次了。仗著自己的肚皮生下了當今皇帝,朱太妃自然有恃無恐。

幸好朝臣們當頭給了她一棒子,讓她不要幹預朝政,否則還會繼續囂張下去。

當年富弼只能對英宗說“伊尹之事,臣能為之”,而韓岡可是當真殺過宰相,一手平定了宮廷之亂。章惇、蘇頌,他們也都是參加過平亂的功臣。

若是當面遇到沉下臉的宰輔,恐怕朱太妃連囫圇話都說不全。

現在重臣們同聲叱問,朱太妃就是有十個膽子,怕也是不敢再亂來了。

“王卿。”

太後的聲音打斷了王中正的胡思亂想。

“臣在。”

“這幾日你就守在宮中。”

王中正暗暗笑了,太後也不糊塗,“臣遵旨。”

……

廷議之後。

天子因親近女色而致重病的消息很快就傳開了。

十二歲的小孩子竟然開葷開到昏倒,這終究是一樁吸引人的有趣話題。

韓岡在政事堂中翻著報紙,並沒有看到相關的報道。誰也不會蠢到在報紙上公然泄露天家陰私。但這件事,已經通過酒店、茶肆的口耳相傳,傳遍了京城內外的每一個角落。

宗澤在外面通了名,然後走了進來。

出外擔任了一趟體量學政等事,用了半年時間,到淮南東西兩路繞了一圈。現在回來,已經是同中書五房檢正公事,也就是中書門下的二號管家。

宗澤手上拿著一份墨跡猶新的公文向韓岡匯報,“福寧宮宮中出來的內侍、宮人總計五十八人,都已啟程離京。得受天子寵信的三位宮人,也分別安排到了瑤華宮和洞真宮暫住,等確認了是否有喜脈才會決定行止。”

瑤華宮和洞真宮分別是當年的仁宗廢後郭氏和尚、楊二美人出宮後所居,說起來絕不吉利,不過三名宮人也差不多跟尚、楊二美人的情況一樣,如果沒有懷上龍種,這輩子就要念經度日了。

隨著趙煦身邊的近侍紛紛被拿問,一些細節也呈現了出來。

根據後來審問的詳情,趙煦比他名義上的曾祖父還要高杆一點。

韓岡聽說之後,除了搖頭嘆氣,還真做不出其他反應了。

本錢不足,勉強去做大生意本就是錯,要是再想著三個籃子分別裝雞蛋,雞飛蛋打是沒得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