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為日覓月議乾坤(十二)(第2/2頁)

匆匆一瞥,若非熟識,怎麽都不可能將人分辨,可呂惠卿卻是當真認得其中一位。

那一人是位京師聞人,地位雖不算高,卻人脈靠山都不缺,名聲也不差。厚生司一坐多年,從判官做到判司,韓岡舊年的舉主,判厚生司吳衍。

厚生司與太醫局本是一體,如果是他,皇帝和太後的近況,的確是瞞不過的。

但要是皇帝身體不好,大婚是為了沖喜,消息早就會傳遍天下了,又何須多問?

既然什麽消息都沒傳出來,皇帝還有精神去看他未來的皇後嬪妃,那麽擔心皇帝壽數不永,眼下依然是多余。

呂惠卿並不覺得韓岡有本事去算太後和皇帝的命,不過是世人以訛傳訛。

儒門子弟,原本就該是敬鬼神而遠之。這一點上,呂惠卿與韓岡有著共同的語言。

但呂惠卿,終究是不可能跟韓岡走在一起的。

眼下最重要的,是告訴天子外面還有忠臣。

是郁郁而終,還是決不放棄,端得看是否看得到希望。

呂惠卿知道自己現在能給小皇帝的,也只有希望了。

……

垂拱殿中。

重臣們向太後拜禮已畢,各自歸班。

這是常起居。

原本是宰臣樞密使以下要近職事者並武班,每日朝會的地點,號為常起居,又號內朝。相對於由不厘實務的朝臣參加、連太後、皇帝都不極少露面的外朝,內朝的重要性當然不言而喻。

而如今,內朝基本上已經變成了議政重臣共論朝政的場所,武班成員成了擺設。

韓岡曾經向章惇提議把三衙管軍也歸入議政之列,不過給章惇拒絕了,樞密院有發兵之權,而無統兵之重,而三衙有統兵之重,無發兵之權,將三衙管軍納入議政之列,樞密院將如何自處?

如何自處?

韓岡還想著將樞密院歸入政事堂的掌握中,宰相兼任樞密使是有先例的。而將一幹掌兵的太尉拉入夥,實際上等於是將這些武將納入到政事堂的管轄範圍之中。

三司使的任命,如今已經需要經過廷推,實質上已經操縱在政事堂。除了內庫之外,大部分的財權都掌握在了政事堂手中。等到軍權也同樣在握,相權便可以與皇權抗衡了。

這個道理章惇當然明白,就是因為太明白了,所以才反對韓岡的提議,他缺乏韓岡的肆無忌憚,覺得應該再穩妥一點。

可惜,如果有著三衙管軍的支持,韓岡可以更加輕松地面對皇帝,還有想要攪風攪雨的那一班人。

韓岡看著對面,那一班人中,現在還敢跳出來的,也就是一個呂惠卿了。

呂惠卿老了。

這是今天看到呂惠卿之後,竄過韓岡腦海中的第一個印象。

的確老了,相比起當年初見時的意氣風發,幾經沉浮,又在邊疆蹉跎十年之久的呂惠卿,完全是一幅六旬老人應有的模樣。

須發花白,面容甚至有些枯瘦,只是黯淡昏黃的雙眼掃過來的時候,還是讓韓岡的肌膚一陣發緊。

“老而彌堅啊。”

一旁章惇帶著調笑的低語,卻不是誇獎。

只差三歲的章惇,看起來比呂惠卿小了幾近十歲。身為首相的辛勞,卻沒有帶來多少風霜,相貌反而愈發溫潤起來。

或許是遺傳,章惇的老父,耄耋之年鶴發童顏,前些日子還學了張三影一把,來了個一樹梨花壓海棠。被韓岡幾位宰輔拿著開玩笑的時候,章惇的臉色可是有趣得緊。

現在看章呂二人的相貌,可沒人能說他們是一輩人。

“呂卿在京兆數載,可是辛苦了。”

就在韓岡在想章惇他家那位真正老而彌堅的老夫的時候,呂惠卿已經上前陛見。

向太後照常例慰勞了他幾句。但不提功勞,只說辛苦,太後對呂惠卿的成見當真深到了骨頭裏。

“關西一向難治,事務繁劇,臣以駑鈍之才,只得勉強應付。每每想疏怠一些,一想到先帝和二聖的恩德,不知如何報償,只能加倍用心。今日上殿,又得睹聖顏,實在……實在是……”

呂惠卿的話,說著說著忽地就哽咽起來。

韓岡頓覺不對,只聽見呂惠卿帶著哭腔:“前次見陛下,陛下還是孩童模樣,時隔數載,今日再見,不意已是英俊少年。先帝若還在,看見陛下如此英姿煥發,可不知會有多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