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帝都先溫春常早(二)(第2/2頁)

京城中的十五歲少年,平均身高在五尺三寸。這主要是京城的生活條件豐裕,如果是全國範圍的統計,則肯定會更低一點。但如果將統計範圍縮小到貴胄、官宦家的子弟,數值則會再高上一些。

而趙煦的五尺一寸,還是多報了,其實五尺還差一點。

福寧殿中的台秤被刻意調校過。讓其稱量出來的重量,比實際重上近一成。看著不起眼,卻讓趙煦的體重多了六斤。給趙煦量身高的標尺,也是特制,讓他的身高比實際要高出了兩寸。

這些事,福寧宮中人人知曉,但就沒人開口告訴趙煦。朱太妃那裏,太醫局沒敢瞞著,可她也沒有跟自己的親生兒子提過一字半句,免得刺傷了皇帝脆弱的心靈。

“看來李三是去不了福寧宮了。他那個個頭沒指望能去官家面前。”

“陳韃子,你是說我和周老個頭矮了?”

“用得著我來說嗎?官家身邊的人,就沒有一個個頭高的。閆五,你去福寧宮最多,你說那邊有幾個超過五尺六的?”

趙煦瘦弱,而且很忌諱這一點。要不是因為要照顧他的心情,太後給他身邊安排人的時候,根本沒必要考慮到那麽多。

去福寧宮的太醫們,他們身高的重要性,不下於醫術,好幾位醫術高超的翰林醫官,就是因為身量太高,而沒有被選中。

閆淮有一句沒一句地與同僚搭著話,不知不覺間,眼皮便漸漸耷拉了下來。跟他說話的同僚也轉去跟其他人聊天。朦朦朧朧中,他聽見有人說,“都不要亂說話了,外面都有傳說,福寧宮的秤和尺都是特制的。”

“只要不傳到官家耳朵裏就沒事。”

盡管太醫們議論的都是宮闈秘聞,但有關天子的大小事,不僅在太醫局這種能近距離接觸皇宮的地方,就是市井之中,也不乏傳說,也沒人會太在乎要保密。

“說不準什麽時候就給官家知道了。聽說官家可是打小兒就聰明。”

“真聰明就不會犯下那麽多錯了。”

“除了先帝的事之外,他哪裏錯了。”

“高太皇……”

“想想高太皇當初做了什麽?差一點就丟了性命,官家能不恨?只放縱一下罷了,誰想到就出了事。”

在議論聲中,閆淮漸漸地睡著了。

等他醒來,時間已然不早。

匆匆在天子的個人健康档案上填寫下最新的數據,整份档案便被送去了局中的小架閣庫保存。

副本則抄送政事堂和樞密院,宰輔們隨時都要掌握天子和太後的健康狀況——真實的,而不是虛假的。

……

“四尺九寸,六十五斤。”

這不是趙煦這個年齡應該有的數據。

韓岡搖搖頭,將天子的健康報告折好收起,走出房間。

片刻之後,小廳中,韓岡與王旁對坐共飲,“天子絕非良配。不過木已成舟,就只能希望天子與越娘能夠和和睦睦地過日子了。若能早日生下皇子,那就是社稷之福。”

……

“四尺九寸,六十五斤。”

章惇念著手中片紙上的數字,對面的曾孝寬緊鎖眉頭,“犬子在天子這個年紀,身高體重都要超過許多。天子這個身子骨,怎麽越調養就越弱了?”

“胎裏就弱,怎能調養得好?就盼著介甫平章的孫女,早日誕下皇子,你我可就能安心了。”

還不知道能不能生得出。

曾孝寬沒說出口,但既是說出口,並不能算是詛咒或是讖言,而是世所公認的事實。

生不出就是生不出,皇宮在那邊,記錄也在那邊。

最終會不會有例外,則決定最終的結果。

但看到這一份報告,曾孝寬覺得,還認為會有例外的人,應當是鳳毛麟角了。

……

“四尺九寸,六十五斤。難怪……”

有人若有所思。

有人皺眉不語。

每隔半月,都有一份報告在述說一個相同的事實。隨著天子的婚期漸近,這一事實的份量也就越來越重,也越來越讓人有著更多的想法。

注1:北宋官制一尺約等於三十一厘米,官制一斤約合六百八十克,市制至北宋中葉則降為六百四十克,南宋六百二十五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