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二十)(第3/4頁)

韓岡點頭:“這我知道。”

李憲或許並不是當真想要在外任官,只是表明自己不想摻和任何是非的態度。讓他去擔任太一宮,玉清宮之類的宮祠官養老,就是一個很好地解決辦法。

只是韓岡覺得這麽做不合適,“李憲非無才,又無罪,不當放之宮觀。做了好事,就不能讓他沒有好結果,對不對?”

賞罰宜公,這是治下的原則。

而且還要顧及王中正的想法,以免王中正兔死狐悲。這一句,韓岡就沒有明說出來了。

“如果讓李憲任職州縣,或是走馬路中,皆會累及相公清名。且安置李憲,必為後人之制。宮中宦寺有官身者雖不為多,亦有數十,今日李憲一人出外,明日就是數十內宦要出外了。”

“大部分還是不會走的,宮中需要人,只是以後不再進人。”看了眼欲言又止的宗澤,韓岡道,“無過之人,殘其肢體,非是仁君所為,即使需驅用閹人,日後還是用外夷為佳,不當用漢人。不過這是日後的事了。除了李憲之外,也的確還有一些內宦不方便留在宮內,也同樣不方便安排在州縣之中。”

宗澤忽的靈光一閃,“記得程昉曾經管理屯田事。”

“淤田。引黃河水在河北淤田。”韓岡更正道,又點了點頭,這個想法倒是不錯,具體的營造工役之職,讓閹人來參與管理也的確是個辦法。他們比許多士大夫要有才幹得多。

“中書門下轄下營造諸事,的確可以內宦參與,不過這就是個辛苦活了。”

“但參與營造,不免調派軍民,只怕……”

“不妨事。”韓岡笑了起來,這年月還用得著擔心閹人在外掀起叛亂,“此輩出外便不足為懼……”他又想了一下,“王中正的兒子到時候也一起安排。”

“……哪一個?”

“問一問王中正吧。”

王中正有兩個兒子,一個是留在宮中的養子,另一個也是養子,不過是過繼來承嗣的,其實是王中正的親侄兒。因為王中正的功勞、地位,兩人都受了蔭補。哪個出去做事都可以。

“是。”宗澤點頭。

“大議會籌備會的準備怎麽樣了?”

宗澤道:“一切都已準備就緒,就等人到齊了。”

基本上這一次大議會的籌備會,就是以議政為主,加上一幹元老。

不過如今曾經任職兩府、兩制的元老重臣寥寥可數,富弼、呂公著、王珪、韓絳都已經不在人世,剩下的很多又年邁難以入京,真正能來的不到十指之數。

韓岡點了點頭,卻沒說話。過了一陣,他問道:“這幾日又有些變化了,對於這個大議會,汝霖你現在是什麽看法?”

宗澤起身,向韓岡畢恭畢敬地行了一禮,“宗澤之意,仍與前同。相公此舉,可謂至公至正,無纖毫私心,天日可表,士民共鑒。”

因為韓岡提出來的方案,遠比其他方案更能得到大多數士大夫的歡迎。何況有議政會議和州縣議會在前,一個大議會本就在許多人的預計之內,所以韓岡是不擔心有太多人反對。

這是標準的三權分立,完全模仿自後世。只是韓岡拿出來的方案,完全來自於他那已經不太靠譜的記憶。其實有許多細節,韓岡已經記不太清楚。但只看這一個制度,便已是十分嚴密,各方相互牽制,使一家不能獨大。這對於群龍無首的大臣們來說,沒有比這個制度更美妙的了。

韓岡其實本來沒準備推行這大議會。如果太後身體上沒有問題,韓岡有把握把皇帝和章惇都熬到退場為止,那時候,即使要開議會,也不是現在這個形式。

“可惜相公一片至誠,但人苦不知足,如今看文、馮諸公,恐怕不滿足於此。尤其是文公,已見其過問兵事,來日會上,必為此爭。”

韓岡點點頭,宗澤說得沒錯,這也是他所想的,“的確,此事不可不慮。”

“此一也。二則如今天子思過,太後亦休養於宮內,宰相確須約束,但相公所設諸條諸款,未免過苛。自縛手腳,綱紀難張。”

這韓岡就不能點頭了,這是關鍵,“縱使四維不張,想要彈劾宰相也不容易,只要議會不能隨意廢立宰相,議員又不能常駐京師,這綱紀還是能維持的。”

以罪彈劾宰相,第一需要大議會三分之二成員通過,第二,還須得到九位大法官中的六人共同認定宰相有罪。大法官的提名,則來自於首相。大議會彈劾大法官,同樣要求議會的三分之二成員通過。所以想要達到彈劾宰相這個目標,幾乎不可能。

“可是,相公,章相公會甘心嗎?”

對著憂心忡忡的宗澤,韓岡哈哈大笑,“他如何不願意?”

……

“願意,我當然願意。”

“為父年屆花甲,還能做上幾年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