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五十五)(第2/3頁)

宗澤話才開了頭,耶律懷慶便已勃然變色,待聽及“認賊為親”四個字,耶律懷慶已面如鍋底,旁邊的隨從更是怒喝大膽,把佩刀都抽了出來。

宗澤毫無懼色,冷笑著,“令祖父既然做出來了,還想不讓人說?縱能鉗塞住遼國悠悠之口,想堵住大宋億萬人的嘴,卻是休想!”

耶律懷慶反倒不生氣了,宗澤連諷帶罵,卻沒有回應為什麽要對奸臣賊子低頭的問題。示意侍衛收起佩刀,他同樣冷笑著,“照如此說,狀元就不該來。”

對於這個問題,宗澤也好,派他來的宰輔們也好,皆早有預備。

“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宗澤為民而來,君王社稷事,且放腦後。”

認同耶律乙辛篡位是不可能的,不過承認現實四個字,宰輔們也不會忘記,只要找個好借口,不過篡位的奸賊,照樣能打交道。

耶律懷慶靜靜地盯了義正辭嚴的宗澤幾秒,已經沒有繼續辯論的心思了。就算拿出趙匡胤欺負柴家孤兒寡母的事來說,南朝的狀元郎肯定還有一套一套的話來辯解——這些年南北對罵,什麽話都罵過了,趙匡胤趙光義兩兄弟這麽好的材料,遼國這邊當然不會沒用過,只是向來用武器來應對批判的大遼,實在是不擅長嘴上的功夫。

兩人的第一次會面,態度強硬的宗澤沒給耶律懷慶留下太好的印象,甚至是不歡而散。如果不是礙著宗澤的使臣身份,耶律懷慶甚至能讓他看不見第二天的太陽。

不過這一次的會面,倒是讓耶律懷慶發現自己之前的猜測似乎是有些太小瞧南朝了。而在他回到他祖父的禦帳之後,更是確認了這一點。

南朝已興兵北上,從開封府發派大軍,支援河北。從這一點來看,南朝的宰相們對其國中和軍中的控制,尚有一些自信。

接下來的幾日,耶律懷慶又與宗澤見了兩面。氣氛雖沒有第一次的險惡,卻也是冷淡如冰,宗澤除了邊境上的沖突,以及兩國貿易之外,沒有涉及任何有關當前軍事的話題。

而北上宋軍的消息,也在這幾日不斷傳來。

南京道上已經有傳言說,宋人業已整頓二十萬兵馬,由鐵路運抵邊境,準備於大遼決一死戰。

盡管此言無稽,可是卻傳揚得最廣。

多年穩定安逸的生活,讓許多契丹貴胄對南北開戰驚恐不已,對戰爭的恐懼,最後就變成了謠言中的數字。

對宋軍的多寡,也成了朝堂爭論中最關鍵的一點。

“佛保,你說派到河北的京營會有多少?”

再一次拜見耶律乙辛,突然間就被問到這個問題。耶律懷慶暗叫僥幸,這個問題,他幸好之前就與人討論過了。

“孫兒聽聞南朝的京營禁軍約有二十萬。”看見祖父揚了揚眉毛,耶律懷慶連忙補充,“——也有說是十五六萬,或是三十萬的,不過孫兒遍觀歷年來從南朝傳來的消息,以及南朝大典時對諸軍的賞賜總數,應當在二十萬上下。”

耶律乙辛沒判對錯,只輕輕地點點頭,示意孫子繼續。

耶律懷慶像過了一關,忙繼續道:“排除不堪調遣的下位營頭,以及各軍中的空額,實際可戰之兵當在十萬出頭,多不過十二三萬。如果要保證京師穩定,同時防備領軍大將效匡胤故智,就不能在這十余萬中調動太多兵馬。所以孫兒覺得,此番進抵河北的宋軍,當不會超過五萬,大概在三萬上下。”

耶律乙辛又點點頭,而後問,“如果加上西軍呢?”

這個問題,耶律懷慶亦有準備,不慌不忙,“西軍最是關鍵。如果有,宋人當已做好與我一戰的準備。若無,則北援河北不過是給人壯膽罷了。”

西夏滅亡後,南朝西軍的主力便從橫山兩側撤離。不計支援西域、北庭兩都護府的兵馬,也不計戰後汰撤,以及移駐河東的人馬。

剩余的西軍,一部駐紮在熙河、甘涼,一部駐紮於寧夏,剩下的,則是跨過了黃河,駐屯在中條山下的河間府中。只要開封一聲令下,他們就能援代蒲鐵路而上,兩天抵達太原,再兩天進抵代州,旬日之內,數萬西軍精銳,就能抵達雁門關,然後殺入西京道。

如果宋人當真在做臨戰準備,西軍肯定要進駐河東,但現在還沒有消息從西京道過來。

耶律乙辛第三次點頭,問:“你覺得有還是沒有?”

耶律懷慶猶豫了一下,方道,“以孫兒與宗澤打了這些天地交道來看,宗澤北來,的確只有兩個任務,一為邊事,一為貿易。並非是怕了我大遼的兵鋒。之前的猜測,過於樂觀了。”

“因為向氏還沒死。”靠在軟榻上,耶律乙辛低聲道。

耶律懷慶一時沒有反應過來,呆蠢地望著祖父,“啊?”

耶律乙辛道:“因為宋國太後還活著,等她死了,章惇韓岡就不敢這麽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