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六章 廟堂(七)(第2/2頁)

但黃裳又說道,“其實相公說的有一句話,私以為,還是有些意思的。”

“哪句話?”

“上一次籌備會,相公說的最後那句。”

報紙上對此連篇累牘的議論,而前一次籌備大會,韓岡做總結陳詞的最後又說過,有多大的權力,就有多大的義務。

就是這一句,引發了更加激烈的討論。

李承之還記得,他想了想,搖搖頭,“好像有些不搭邊。”

“把那句話反過來呢?……”黃裳手指在桌上輕輕一劃,“盡多少義務,就有多少權力?”

李承之呼吸一滯,這句話,可就太有意思了。

“勉仲?”李承之看向黃裳,有一個問題已經卡在嘴邊。

黃裳搖搖頭,他知道李承之在想什麽,“猜的,不知對錯。這件事還是等相公自己揭底吧。”

李承之點了點頭,不問了,卻也不說信了沒有。

黃裳也不在意,又道:“倒是今天的另一樁,倒是可以多說說了。”

李承之笑了,“我可是肯定會支持相公的。”

因為今天的另一個議題,是要討論如何進一步推動工業發展。

工業化,才是財富的來源。

行商最富,這是過去人們所知道的。

務農只能靠緩緩積累,還要靠天吃飯,出門行商發家致富則是最快的。

而做工發家,這對很多人來說,很難想象。

並不是所有人都有機會見識包下幾條礦坑的冶戶莊頭——徐州的三十六坑,總計四五十家,管著數千匠人,三十年前,家家都是萬貫資財。

對大部分人來說,他們所見過的工匠,都是打造農具菜刀的鐵匠,或是修屋箍桶的木匠,雖不算貧困,但也不會大富大貴。

可自從西北有了棉紡織之後,開辦工坊就成了時興的潮流,只要雙眼不瞎,就知道一間運作順暢的工坊,能有多賺錢。

一座擁有三台蒸汽磨機的磨坊,其所繳納的正稅,抵得上一個下縣十分之一的稅賦。

而李承之家新近投產的肥皂廠——不是那種將皂角搗碎研磨,再加上香精,所和成的肥皂團,而是真正用最新的化學法制作的肥皂,向自然學會——生產多少就能賣出多少,仿佛金山銀水,其繳納的稅金,目前來看,至少一個下縣,等穩定生產之後,一個中縣沒得跑。

李承之觍起肚子,靠著椅背,想起了韓岡曾經說過的話。

都說富可敵國,但世上有誰當真能富可敵國?一國千萬子民,所有的財產聚集起來,不啻億萬,當真能有人家的財產能與之相匹敵?

有這份財力,要麽保不住,給人奪了去,如果保得住,完全就有能耐可以去謀奪一國了。

說起來,周時諸侯千兒八百,敵一小國倒也說的過去。而那樣的小國,其實也就相當於如今的一縣之地。

若行工商之事,家財勝過一縣,這並非是幻想。如果去搜羅田地,慢慢積累,則一輩子都難有敵國之富。

能比擬一縣,其實已經讓李承之心滿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