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虛實(十三)(第2/3頁)

“鐵彈呢?”

“同口徑的鐵彈太重了,會影響射程。可就算是石彈,射程大概也不會超過三裏。”

章惇搖頭,“浪費錢。”

韓岡點頭表示同意,“當然是浪費錢。射程短又不好移動,除非能夠野戰擊敗敵軍,將敵人圍定在城中,那時候才能派上用場。不過當真能圍定敵軍,還不如用臼炮,口徑還能更大,重量還能更輕。”

“軍器監是不準備造更大口徑的重炮了?”張璪問。

“現在軍器監的目標是盡量加強火炮射程,而不是口徑。”韓岡張開左手,比了個五,“現有實驗型的火炮,最少都有五裏以上的射程。放到邊境上,石子鋪那裏的天門寨裏面,一炮就能打到對面的天雄城裏,都不要出城。”

韓岡爆了一個料,張璪驚訝道,“五裏,這麽快就做到了?怎麽做的?”

韓岡道,“第一是加強密封,第二是加長炮管。”

“我還以為是換了新彈托。”章惇說,表示他對軍器監內部的研究進度並非一無所知。

“其中之一。”韓岡道,“主要是工藝進步了。過去的火炮,炮管口徑從炮口到炮膛身處,是越來越大的,小口大肚。”

“像長頸花瓶。”張璪笑道。

“差不多,就是比例沒那麽誇張。但現在,基本上是做到前後一致了。”

“就這麽簡單?會不會給遼國學了去?”呂嘉問皺眉問道。

“錯了,這才是最難的。”韓岡充滿自信地笑了一笑,“工藝標準就是工業的核心,歪歪倒倒是屋子,煌煌屋堂也是屋子。都是要看手藝的。遼國可沒這麽好技術。”

他向一幹農業社會出身的宰輔們再一次進行科普,“以火炮論。影響火炮射程最大的問題,就是炮彈和炮膛之間的縫隙浪費了火藥藥力。火藥爆發時,縫隙越小,射程越遠,以遼國工火監的工藝精度,炮彈直徑平均要比炮膛要小半寸,軍器監造的火炮只要小兩分。這一差,就是半裏。火藥的質量上再差一點,就又是半裏。火炮炮管長度又差一點,還要再少半裏。同樣口徑的榴彈炮,我們的能打四裏,遼人三裏都勉強,就是工藝上的差距,換作最新型的火炮,那差得就更遠了。”

章惇聽得不斷點頭,顯得有會於心,最後問,“聽說火藥上改進了制造工藝和配方,褐色火藥比舊式黑火藥威力大了三倍。”

韓岡嘆道:“死了三十多人了,再沒個好,那就虧大了。”

在座的宰輔都感嘆了起來。火藥制造一向危險重重,死人是經常的。所有新進工人,都要先學習半個月的安全生產規範,規範中的每一條,後面都是一條、幾條,甚至十幾條、幾十條的人命。但火藥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這是熱兵器的基礎,沒有火藥,威力巨大的火炮就是一團廢鐵了。

李承之弄了杯茶喝著,忽然道,“今天都在說炮,火槍呢?不是說前些日子造成了新式線膛槍嗎?之前一直說不好造的。”

“主要是在子彈上做了些文章,所以說三人行必有我師。”韓岡又是輕輕一嘆,“本來我一直認為線膛槍應該配合後裝,誰想到用不著。”

“用不著後裝槍了?”李承之問。

不少人都聽說過,韓岡讓人在軍器監裏懸賞後裝線膛槍,價碼還不低。

“不,還是有後裝槍的好。裝子彈方便,趴著都可以。前裝槍必須要站起來。”

“趴著怎麽打仗?”張璪道。

“趴下來子彈打不著,炮彈打不著,槍也能架得穩,射擊更精準。要是遇敵,這邊拿著後裝線膛槍,敵人排著隊過來,還沒走到位,就被射光了。就是工藝難度太高了。”

“多高?”張璪又問。

“槍支結構和子彈結構全都得要改。工藝精度還要再精確一個等級。等滅了遼國都不一定造出來。”

“那還要去造什麽?”沈括道,“遼國都滅了。”

這個捧哏做得好,韓岡笑著看了沈括一眼:“總不能滅了遼國後就守家不出了吧?黑汗都已經有火炮了。火炮的結構可比弓弩都簡單。看一眼就能學走的。”

這個時候,韓岡又不說工藝了。

“所以後裝線膛槍還造不出來,但前裝線膛槍算是成了?”

“是啊,軍器監這兩年,都被我指歪了路,一直沒成果。”韓岡自嘲地搖搖頭,“多虧有個聰明人,別出心裁,改進了子彈,可以造前裝線膛槍了。”

“怎麽樣?”

“初步實驗,射程遠了一倍。”

“一倍?!”

這又是一個讓人震驚的數字。

“這不是說,只有我們打人家,人家打不了我們?”張璪連忙問。

“的確。但制造工藝上還是待改進,子彈,不必說了,比原來的鉛彈要麻煩得多。線膛槍管同樣,還少不了大工主持,現在一個月也不過十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