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梳理(二十三)(第2/3頁)

大宋將八成以上的鋼鐵產出投入到民生之中,剩下的余量才投入軍工,但依然要超過遼國用來打造軍器的鋼鐵數量。

遼國傾盡所有來鑄造火炮,大宋只用一個京師火器局就遠遠勝出。依照細作的回報,只河北一地所裝備的火炮數量,就當得上遼國全國,差距極為明顯。

如果只比鋼鐵、火器,沒人能夠昧著良心說遼國能勝過大宋。

“邃明。”蘇頌又對張璪道,“你兼司群牧,你說說,軍中的馬匹牲畜,輸不輸北虜。”

張璪沉默了一下,突然點了點頭,像是做出了決定:“是否比得上遼人,璪且不知,但比之三十年前,已逾十倍。”

這是所有都堂成員都清楚的,火槍、彈藥、甲胄、船只、車輛,任何一種軍需物資,大宋的年產量都遠在遼國之上。即使是戰馬,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雖無法與沒有精確數據的遼國對比,但比起過去,勝出太多了。

“三十年前,軍中馬軍能有一騾已是萬幸,多只有雙腳。如今馬軍,一人雙騎都不在少數了。”張璪道,“四處牧監出欄軍馬,都十倍於舊日,素質更遠勝之。”

章惇對蘇頌笑道,“這裏面,自然學會功勞不小。”

蘇頌不客氣地點頭說:“冬日馬匹亦有青草吃,遼人做不到,中國能做到,這的確是自然學會的功勞。”

呂嘉問就看著韓岡微微一笑。青儲飼料的發明和推廣,的確是自然學會的功勞。以青儲飼料為代表的各種蓄養技術的革新,使得大宋國中的牲畜,包括馬、牛、羊,數量都大量增加。

只聽韓岡說道,“昔年十六處牧監如今幾乎都已經撤銷了,只剩下沙苑、臨夏、青海、天山四監,但四處牧監的年出欄量,則是昔年的十倍。熙寧二年,十六處牧監總出欄量才三千余匹,而如今兩處牧監則能夠達到三萬。其中有鏟除貪腐積弊的緣故,也有草種、馬種改良,同時培育技術大幅改進的緣故,更有新設的臨夏、青海、河西三處牧監,總面積數倍於舊日牧監的緣故,舊時最大的沙苑監,如今只充作馬種培育之用,大數量的放牧蓄養,都放在其他三處。”

韓岡把牧監如數家珍,張璪就笑道,“玉昆,我看你幹脆來兼掌這群牧司好了。”

韓岡笑道:“我可是在群牧司中辦過差的。”

所有人都知道,他的確是在群牧司中做過,只是時隔多年,還能了解得這麽深入,自然不是因為過去的經歷。

“此外國中屬於私家的馬場,大大小小超過三千余處,這些馬場遍及天下各路,西達天山,北至雁門,東抵大海,南及滇池。各色馬種能夠適應軍隊在不同地域、不同工作的所有需要。”韓岡對張璪道,“我記得樞密院如今每年都會從民間采購三萬多匹的軍馬。”

“最多時曾達到八萬。”張璪補充。

韓岡點點頭,繼續說,“這些采購來的私人馬匹,也是用來以補充和更替軍中、鐵路、郵政上的軍馬。其作用顯而易見,都是能夠看到的。”

不用韓岡和張璪多說,在場所有人尋常都有了解。

如此之多的軍馬數量,使得禁軍之中軍馬退役的年齡降到了九歲,而不是昔年的十四五。軍馬的體格下限則從四尺一寸,上升到了四尺五寸。當年連牙口都磨平的老馬還得馱著騎兵上陣,現在則都是一色的河西良駒。

上等的賽馬,尤其是京師大賽馬場冠軍馬的後代,如今是最受遼人喜愛的商品之一。朝廷嚴禁馬種外流,各邊州都在嚴厲打擊賽馬的走私渠道,但由於利潤太高,故而搏命之徒始終難以禁絕。

“宋遼兩國之間國力上的差距,只要平常多看看報紙,看看報上羅列的數字,就知道到底有多巨大。”不知不覺,韓岡已經代替了蘇頌,開始掌握會議的方向,“但軍隊戰鬥力上的差距,之前是誰都不敢保證的。”

“大宋官軍雖然南征北戰,近二十年來難逢敵手,拓土萬裏,滅國百十,但與遼國一個等級的敵人,則從來沒有遇到過。即使是這些國家之中最為強大的西夏和黑汗,與遼國的差別,不啻天壤。”

“即使是之前與遼國有過一次戰爭,那也是拼盡了全力才得以將入寇的遼軍驅逐出國境,還將家裏的瓶瓶罐罐打破了許多。”

“而遼國在此之後,也跟隨著大宋進行了軍事改革,新成立的神火軍經歷了更多的戰鬥,將草原上的部族打得俯首稱臣,還征服了日本、高麗,讓耶律乙辛這一篡逆之君徹底掌握了遼國,戰績並不遜色於大宋官軍。”

韓岡一段話,說得在座都暗暗點頭。的確是這樣,至少在開戰前,遼國的軍勢依然讓人畏懼。

但這一回正式交鋒,遼軍的底細終於是暴露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