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京師(五)(第3/4頁)

……

包永年莫名失蹤,在不知情的人群中,他很可能與文煌仕走了同一條秘密道路,離開監管嚴密的京畿之地。

但在知情者中,包永年的失蹤卻分外讓人困惑。他的前途,他的門第,在國子監中都讓人羨慕,他甚至沒有被牽扯入文煌仕的案子中,如果是主動失蹤,他為何如此做,又是如何做到的,如果是被動的,又有誰有這麽大的能耐?

不過終究也只是一名國子監生,即使他是昔年名臣包拯之孫,可是包拯之後,包家就中落了,即使他有何不測,也比不上文彥博的曾孫文煌仕更加受人矚目。

韓岡注意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已經是五天之後。下面將消息呈遞上來,可以說十分的及時,就在失蹤的第二天。但並沒有被歸入急件之中,使得韓岡直到今天才看到。

也許是去見文彥博了?

不知他是不是已經知道了文煌仕的下場。

韓岡只把這一條消息看了一遍,把這件事記下來,就放下了。

他要關注的事情還很多,盡管包永年與文家和文煌仕關聯不淺,又是自然學會的特別成員,但畢竟還只是一位國子監生。

韓岡僅僅是在文件上批注了幾句,要下面的人仔細搜尋,盡快將包永年找回來。如果已經被害,那麽一定要將兇手給找到。

他關注的重點,一直都是放在北方,放在河北,放在河東,放在更北的地方。

“相公,這是雄州發來的急件。”一名堂後官拿著新到的軍情急報呈送過來。

韓岡接過來,入手就是一沉。兩份公文袋,一厚一薄,厚的有半寸多,薄的只有一兩頁的樣子。

已經經過通進銀台司和中書檢正的處理,對內容作了總結,貼了黃頁在上面。

厚的公文袋,外面貼著請戰的標簽,參與軍官的姓名、官職都用蠅頭小楷寫在上面。韓岡打開公文袋,將裏面的請戰書抽出來,隨手翻了一翻,的確都是雄州乃至整個高陽關路的將校們的請願,士氣高昂地要北上作戰,收復故土,其中甚至還有不小的一部分是血書。

這是對都堂之前在邸報和報紙上發表的公開聲明的回應。都堂要將戰爭進行到底,要將遼國徹底消滅,要實現祖先未盡的夙願,要為子孫爭奪生存的空間,那麽下面的軍漢們當然要體會相公們的心思,踴躍求戰,免得都堂唱獨角戲,不免太過難堪。

這段時間,從京畿開始,由近及遠,京東、京西、河東、河北、陜西,各路的文武官員,都紛紛上表,表示全力支持都堂的行動。更遠的隴右、寧夏,河東邊境還沒有請戰書傳回,但那也只是時間關系。

韓岡沒怎麽仔細看,就將所有的請戰書都裝回到公文袋裏。太多了,根本沒有一一細看的時間。一時間送進都堂的請戰書數量之多,已經可以用石這個重量單位來計算了。

而且下面的人會幫他處理。中書檢正官正依從韓岡的命令,從這些請願書中,挑選出那些具有真情實感,更像是武夫衷心之言,而不是經過文士進行文辭修飾的文章出來,安排各家報紙以及邸報中發表出來。

必須要讓天下人都知道,願意跟隨都堂行動的是大多數,進攻遼國是大勢所趨,即使有人心有猶疑,即使有人想要恢復原狀,有這一番輿論攻勢,就不敢隨便開口。

拿起另一份公文,貼黃上的內容就不是請願而是請求了。比起前面的請願,這一份公文,對戰爭更加有意義。這是要求都堂為高陽關路補充糧草和各色軍需物資的申請書。

韓岡從上到下匆匆瀏覽了一下,對比了檢正官在貼黃上留下的有關高陽關路軍需物資的舊有數據,大筆一揮,就將彈藥、裝具照需求全額補足,但糧草、藥物上,韓岡直接就按舊档打了個五折。

這個數量,防守足矣,進攻則不足。

只是韓岡也沒打算那麽快就進攻。

今年大舉進攻遼國的可能性並不高,確切地說,根本不可能。

對比起過去的十年,今年算得上是一個大災年。都堂要留下大部分糧食,以保證各災區的災民救濟,同時也為了打壓糧商,必須要有充足的糧食來做本錢。

都堂想要做的,或者說能做到的,如果只是維持對遼作戰的態勢,僅僅是邊境上的沖突,能提供給河北和河東的物資,還是可以支撐的。

當然,這並非是讓遼國有喘息的機會。

戰爭就是戰爭,即使僅僅是靜坐戰爭,即使每一次的沖突不過是百多人,幾百人,但邊境上要駐屯比平常更多得多的軍隊,囤積比平常更多得多的軍需,對國力的消耗還是要遠遠超過和平時期。

遼國無力進攻,又等不到宋軍進攻,還不能幹脆放棄邊境上的戍守,雙方上萬裏的國境線上,近百萬人的對峙,日日夜夜都在大量消耗遼國的國力,就像得了癆病,得了癌症,人一時不死,卻是眼見著就瘦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