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9章 對疆政策

太聖三年開春,天氣依然寒冷。

聖京的皇宮外,不遠處的鼓樓。

皇帝馮雲山,在劉勝邦和左宗棠和傅善祥三人的陪同下,登上二樓,眺望遠方。

馮雲山是興致一來,恰好左宗棠稱有要事啟奏,便順便到鼓樓召見,本想到這鼓樓撞響新年的首鐘,但沒想到,鼓樓城樓上,竟然無鐘。

得知馮雲山的想法,左宗棠稟報道:“陛下,這金陵城鼓樓,規模宏大、氣勢雄偉,乃當年大明朝擊鼓報時的場所,為整個金陵城百姓晝夜報時之用,有時也用作迎王、接詔書等大慶,堪稱明代首都之象征。只是到了滿清一朝,鼓樓只留下城闕,後到清妖酋康熙南巡時,在此登臨四望,拍馬的地方官才在鼓樓基座上樹碑建樓,並更名為‘碑樓’,天國攻下金陵城後,拆除清妖的石碑,本想恢復設立大鐘,尚未來得及。陛下有此雅興,可命工務部再次設立大鐘,順便還可以恢復大明昔日榮光,為城內的百姓報時之用,也會成為聖京的一道佳話。”

馮雲山被左宗棠說得心動了,點點頭,對一旁的傅善祥道:“既然如此,善祥,你記下來,回頭讓工務部他們鑄一大鐘,懸於這鐘樓,恢復昔日盛況!”

一旁的傅善祥笑顏如花,點點頭記錄下來。

如今,傅善祥已經被馮雲山正式冊封為文貴人,意思是有才識,成為他這個中華帝國皇帝的禦用秘書官,可謂內外雙修,日夜陪伴了。

馮雲山看向左宗棠,嘆道:“這古跡況且世事多變,何況我等世間凡人?唯有活在當下,為民做事,立足本心而已!”

左宗棠和劉勝邦聽到皇帝有感而發的話,均垂頭拜服,不敢多言。

過了一陣,左宗棠才想起自己的來意,恭敬地奏報:“陛下,去歲冬天,討虜軍征戰四方,大捷連連。”

看著馮雲山臉色帶著笑意,看向自己,左宗棠詳細奏道:“總參謀部接前線各軍的戰報,微臣特來稟報陛下。東北方面,討虜軍主力,甲一師、甲八師、甲九師和乙一師以及甲十師和乙五師兩支水師,一共近七萬大軍分水陸兩路進攻遼東的殘余滿清勢力。去歲秋,甲一師、甲八師和乙一師便從錦州府城出發,一路北上,先後攻占了義州、廣寧兩地,占領滿清皇莊和糧莊上百個。到冬季前,因為天氣嚴寒,將士們大多是南方人士,難以適應盛京的極寒天氣,只得退回錦州府城過冬。而水路方面,甲十師和乙五師一部分搭載甲九師將士,從天津府和登州出發,橫跨渤海,在距離盛京最近的遼河河口,一處叫田莊台的濱海漁村處登陸。水陸並進,沿遼河北上,出其不意之下,只用數天,便攻占了牛莊城和海城兩縣。已經在遼東站穩腳跟。”

“不過,甲九師和甲十師的陸戰團將士還是因為不適應遼東的寒冷天氣,竟有十余名將士身體不適發病而亡,另有二百余人感染風寒患病,其余將士也受凍難以握緊火槍,更別說瞄準了。實在是難以作戰,因此,為防萬一,甲九師等將士也沒有再往北進攻,只是謹守牛莊城和海城。”左宗棠說到這裏,有些自責地道:“陛下,微臣有罪,請求責罰!陛下讓微臣負責總參謀部,微臣也自來以為自己雖不能做到算無遺策,但事無巨細,皆盡力考慮。出兵遼東之前,微臣也曾想過遼東天氣嚴寒,但只想著穿好寒衣,手握兵刃並無不妥,但沒想到,如今討虜軍將士們都是以火槍為主,帶著手套難以更換彈藥和瞄準,也難以開槍。是微臣的錯,考慮不周,沒想到嚴寒對火槍有如此大的影響。”

“季高,你也不必自責。你本是文人,是朕將你一直壓在總參謀部的位置,有些疏忽亦難免。再過幾天,朕會讓一名得力的幫手過來幫你,你只需把握戰略方面的大局,忠心於朕便可,這些戰術細節籌備,可讓他去做,他是行家。”馮雲山倒沒責怪,安慰左宗棠幾句:“要說責任,朕亦有份。還是對北方的寒冷影響程度考慮不深啊。正好,趁此機會,讓將士們在北方好好鍛煉一番,一來適應北地的寒冷天氣,二來,要訓練一批在寒冷地區作戰的軍隊。”

馮雲山說到這裏,想到的卻是更北方的外東北地區和遙遠的西伯利亞地區。他早已將這兩個地方,視為己有,遲早要派兵去占領。如今這遼東之地,相比較那兩個地方的寒冷,只不過是小打小鬧而已。若是連這點寒冷都適應不了,那日後那兩地如何能成?

“陛下,不但遼東如此。西北方面的將士們,也是遇到這個寒冷天氣的難題。”

“季高,你有何辦法?”馮雲山問道。

“陛下,一是讓將士們多鍛煉些時間。將士們都是南方人,從未在北地過冬,因此有些不適宜。加上總參謀部的後勤處雖然配置了些棉衣,但看來還是不夠好,微臣已讓後勤處參考蒙古和滿洲兵軍服加以改進。等將士們適應一個冬季之後,待來年寒冬,便會好上許多。”左宗棠看來已經有了對策,繼續說道:“二是在北地招募本地精壯,加入討虜軍。日後,以他們為主,作為北方討虜軍將士作戰的主力。北方籍將士本身就適應寒冷,再加以訓練,情況會改善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