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4章 絕緣電纜和古塔樹

聽完徐壽的話,馮雲山饒有興趣地問道:“徐愛卿,詳細說說看,你們科技部的成就!”

徐壽頓時得到了莫大的鼓勵,激動地點點頭,有些失態地看了看馮雲山和眾位大臣,大聲道:“陛下,當初承蒙陛下設立科技部,微臣添為科技部副部長,這幾年來,除了改良下機器廠和機床外,編了幾本通俗格物書刊外,沒什麽建樹。微臣不勝惶恐,生恐有負聖恩!為此,我們科技部的屬下,對於帝國新購的火車和輪船上的蒸汽機進行研究,提升蒸汽機性能,還真找到了一個方法!”

“詳細的細節,微臣都不多說了。我們科技部專門在廣州城外江畔邊建了一處實驗基地,專門用上好的優質特種鋼材制造了幾台改良的蒸汽機,投入到火車和輪船上。”徐壽興奮地說道:“陛下,諸位大人,用我們改良過的蒸汽機為動力的火車,行進速度更快,動力也更足了。原本的曲烏寶鐵路與韶州至南京(廣州)的鐵路連接了起來,一起通車。但那運送煤炭的貨運火車,行車速度只有20來裏每小時,就算拼命添加煤炭,但還是提不了速。但換上我們新的蒸汽機作為動力之後,行車速度比原來直接提升了一倍多,直接提升到每小時20多公裏!而且,這還是因為擔心火車的輪轂和曲軸等機構質量不過關,怕速度太快造成損害,沒有再繼續提速下去,下一步,我們科技部將打造自己的機車,將輪轂和曲折連杆等火車的關鍵承重機構和活動配件全部用我們自己研發的性能更好的特種鋼材制作,我相信,火車速度直接提升到40公裏甚至50公裏每小時都可以!”

“好!太好了!徐愛卿,朕要為你和科技部記上一功!”馮雲山很是高興,說實話,他對20裏每小時的貨車,很是不適應,雖說在這個時代看來,已經很快了,但與後世比起來,簡直就是蝸牛一般。不過,他知道自己得適應這個時代,急不得,必須慢慢來。因此,聽到徐壽說起火車終於能提速到四五十公裏,怎能不開心!比馬還要快得多,著勢必會沖擊整個帝國的傳統保守思想,掀起更大的變革!甚至,因為這個速度,整個帝國百姓的各種生活方式,都會因此而改變!

“多謝陛下聖恩!這都是微臣和科技部同僚應做的!”徐壽不驕不躁,受到皇帝的誇獎,反而沒那麽激動了:“陛下,輪船方面,也是因為蒸汽機的改善,動力更強,帶動輪漿轉速更快,比原本的西洋老式蒸汽機裝配的輪船,航行速度能快上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左右。”

馮雲山又誇贊幾句。對於徐壽和科技部他們這樣,能找到自己的定位,主動幫助帝國改良產業和設施,這無疑是很正確的道路。就像後世所說的,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但科技更要為生產力服務。否則,研究多麽高深的學問,不能轉化為生產力,不能應用到實際的生產生活中,又有何意義呢?

科技部能主動出擊,找事做,提升帝國的蒸汽機整體水平,讓帝國的蒸汽機擺脫對西洋國家的依賴,甚至領先這個時代,這讓馮雲山非常的欣慰。

而徐壽這邊,也重重地舒了一口氣。

的確,早在聖王王府時期,便有風言風語說聖王設立的這個科技部,就是個沒用的衙門,徐壽他們就是吃白食俸祿的。為此,徐壽和整個科技部都憋著一口氣。如今他們有了成績,單單改良蒸汽機這一項成就,便能為帝國作出難以預計的巨大貢獻。這還是他們科技部就十幾個人的情況下。只要有這種盡頭和這份心,隨著科技部隊伍的壯大和人才的發展,相信以後,他們的成就和貢獻會越來越多。

科技部的插曲之後,馮雲山又回到電報總局的發展規劃上來。

對於這處電報總局的設立,原本根本不需要試點,馮雲山也知道電報大有發展。但最終電報總局還是只敷設這段聖京到東京的電纜線路,原因便是絕緣電纜緊張。這些防水絕緣電纜,還是南洋公司以高出市場五成的價格,由大約翰出面在美國購買回來的。如今整個西洋國家都在四處敷設電纜,市場供不應求,若不是大約翰考慮到南洋公司的實力,駁不開面子,連這段一千來裏的電纜都買不到。普通的電纜到是有,但絕緣性能差,只能在幹燥的北方沙土中敷設,這江南水鄉根本不適用。

不過,即便是這種防水絕緣電纜,能不能連通這幾個城市的電報機,能不能成功通訊,馮雲山還真的有些不確定。這些技術原理他都明白,但他搞不清楚那些洋人怎麽做到的!

那麽長距離的電纜要確保不被破壞,而且在這個時代的技術條件下,想鋪一條數百上千公裏的電纜,談何容易,就算電纜線保護得當,沒有斷裂或遭受破壞之憂,但長距離的敷設,穿越河流和湖泊,特別是橫跨海洋,這絕緣性能和傳輸信號衰減問題,是如何做到萬無一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