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九十二章 注音(上)

四月初,蕭如薰得到了一份來自於新設立的教育部獻上的禮物。

教育部尚書由曲阜孔氏族長孔尚賢掛名,不過他只在曲阜遙領這個職位。

實際負責這個部門的是蕭如薰的幾名親信官員,眼下這個部門也的確沒什麽大事情好做,也沒補充什麽學者大牛進入,因為他們正在負責的是印刷術的革新。

雖然活字印刷術在北宋就已經發明出來了,但是這項技術在從宋朝到清朝這幾百年間一直都沒有發揮想象中那麽大的作用。

更多的時候使用做雕版印刷的補充,和英文那幾十個字母不同,漢字太多,字體也太多,用活字印刷成本實在是很高。

還有一些很現實的原因,就是從宋朝以後,中國所大量需要的書籍就是四書五經那幾種,雕版都保存的好好兒的,新增書籍實在是很少,在政府的教育指導思想的鉗制之下,活字印刷術的確沒有那麽大的用武之地。

雕版印刷工作不需要識字,但是活字印刷的員工卻需要有識字的人在其中做排版和挑錯,成本一下子就上去了。

它的優勢體現在刻印大量書籍的時候可以增加效率降低成本,但是若只是幾十本幾百本這樣的印刷,實際上成本還高的多。

漢字太多,字體太多,應用範圍不大,實際需求量小,泥活字和木活字容易損壞,銅活字又因為中國缺銅而不能大量使用。

滿清曾經鑄造了一套數萬個銅活字,但是後來因為財政困難而溶掉做銅錢了。

種種原因之下,活字印刷術在古代的作用並沒有現代人以為的那麽大,倒是在西方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谷登堡發明了鉛活字印刷術之後所帶來的影響遠比畢升發明膠泥活字印刷所帶來的影響大。

蕭如薰得知在常州一帶其實有使用銅和鉛一類的原料來制作活字的印刷商家,所以就派人去常州找人,找到之後帶回京師,讓他們在大秦政府的支持下改進鉛活字技術。

讓他們將手上所有的銅活字帶來交給政府,蕭如薰看過之後發現這就是銅活字,而並非是可以反復使用的銅模,這種成本之高他也承受不起,於是下令制作新的銅模。

派來書法好的官員寫出標準楷體做字標,以此為標準制作銅模,派來在軍工廠有過制作模具經驗的老工匠進行指導,將可以反復使用的銅字模制造出來。

這個時候教育部的官員才知道皇帝要做的不是單純的活字,而是可以反復使用的銅模,銅模一旦制成,是可以統一標準,並且制造出很多套完整的鉛活字然後發放到地方使用的。

以大秦政府的財政支持做基礎,大規模進行銅模的制作也不會擔心由財政上的困難。

制作好一份銅模就可以反復利用很多次,制造大量鉛活字,蕭如薰所需要的書籍絕對不僅僅是四書五經那麽幾種,現有的雕版不能滿足他的需求,所以他需要大量的活字為以後印刷各類書籍做準備。

與此同時蕭如薰還下令工匠們對印刷使用的墨汁進行改善,以油墨為目標進行研究。

蕭如薰告訴他們,在歐羅巴大陸,一百多年前,西夷已經制作出了可以大規模使用的鉛活字乃至於鉛活字印刷機。

他們使用鉛合金作為原料,用燈黑和亞麻油做印刷的油墨,制作出來的書籍質量很不錯。

這對於部下官員的沖擊力是很大的,他們難以相信在天朝上國之外,居然還有國家也掌握了如此先進的文化手段。

雖然沒有相關的技術,但是還真不能小瞧人類的智慧。

蕭如薰給出方向和要求之後,教育部官員全部運作,為了得到皇帝的嘉獎和欣賞,以及維護天朝上國的尊嚴,他們不分晝夜努力的工作,終於在四月初將第一本用鉛活字印刷的線裝《三字經》送到了蕭如薰的手上。

蕭如薰翻看之後,發現這本書的確質量很好,很是精美,於是很高興的前往教育部觀看官員們的現場操作。

雖然眼下只有數百個制作好的銅模以及鉛活字,還有一台看上去像是印刷機的東西。

蕭如薰上去搗鼓了一下,感覺和手提箱差不多,將紙張固定在一邊,鉛活字塗上墨汁在另一邊,兩邊一合上再一打開,就是很好的一張有字的紙。

墨汁方面蕭如薰也看了,不再是單純的墨汁,而是有了油墨的感覺,稍微有些粘稠度,至於裏面弄了什麽,蕭如薰沒問,只讓他們繼續這樣做,需要什麽直接把要求送到戶部就好。

在這些事情之外,蕭如薰還在北直隸和東南三省找了一批有過教育蒙童經驗的儒生,詢問他們是如何教育孩子們識字的,得到的答案都很統一,就是兩字相切法,比如“紅,胡籠切”,用漢字為漢字注音。

這種辦法比更早之前的直音法要好得多,但是反切的上字既然代表聲母,就應該只表示輔音,但是實際上每一個漢字都代表一個完整的音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