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56章 同心治國

徐真敬的這一頁,又悄然揭去。很多人在事情過之後方才醒悟,原來自己剛剛才和死神擦肩而過。

一身冷汗!

至此,滿朝文武也對另一個事實認識得更加清楚。不管這朝堂之上的風雲如何變幻,無論王侯將相幾度更叠誰家興榮,這個大周皇朝始終都處在女皇的強力統治之下,她對朝廷和國家的控制力是空前的強大。

如此強勢的帝王,往前歷數李唐諸帝,也就只有太宗皇帝李世民曾經做到了這一點。女皇在某些方面甚至過之而無不及,就比如宰相這方面。李世民對他任用的宰相是相當敬重與信任的,宰相的權力也因此頗為可觀。但是女皇身邊的宰相就像走馬燈似的一直在換,誰也別想長時間的坐鎮政事堂從而培植起自己的一方勢力。

許多洞察敏銳的大臣們意識到,如今的武周一朝,宰相的權力已經大為縮水。女皇手握絕對權力,力壓群雄無人可與爭鋒。在滿朝文武當中,最多也就只有總攬軍事的薛紹,地位比較特殊。但他一直沒有拜相,在朝堂之上的話語權十分有限。再者薛紹本人也從不逾越本職多管閑事,在一群文臣矗立黨派紛爭的朝堂之上,他一向是超然於事外保持中立。他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但他從不拉幫結派。他對朝政有著超強的影響力,但他很少在朝堂之上發言出聲。但只要是他出了面,就一定能把事情辦成。比如此前扳倒周興、營救韋方質與範雲仙。

因此,用“沉默是金、一言九鼎”來形容薛紹,是再也確切不過了。

人們不會忘記,女皇能夠順利登基,軍方的力挺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其實那個時候,女皇登基的時機還並不十分成熟,在內,李唐皇室的謀反才剛剛平定,人心浮動局勢不穩。在外,突厥、吐蕃和西域諸國強敵環伺,中原面臨強大的軍事壓力。但是正因為有了薛紹的大力一推,才讓女皇跨出了一個大步邁過了那些大坎,頂著各方壓力成功榮登九五。

登基之後,女皇再回頭解決那些歷史遺留的麻煩和問題,可就比之前容易多了。因為她已經是皇帝,辦什麽事情都能名正言順。比如查辦李素節繼續清除李唐皇室的遺留問題,比如和盟突厥、遠征西域。每一件事情她都辦得相當的幹凈利索,每一件事情辦下來都有助於她穩固自己的皇權統治,也有利於這個國家盡快的擺脫動蕩不安的局面。

然而,女皇辦理這些大事的背後,都有薛紹的影子存在。

不乏有一些睿智之人已經領悟到了某些真相,薛紹不吭聲不代表他不管事。只不過他管事的時候一般人看不見。因為他都是直接和女皇本人對話,從不在朝堂之上公然發聲。

薛紹管的,都不是一般的事情。

現如今,朝野上下絕大多數的大臣,都主動或是被動的卷入了爭儲奪嫡當中。唯有薛紹和他們所有人的層次和高度全不相同,他始終保持和女皇的步調一致,甚至高度也是一致。他們一同走在最前方,一起引導著這個國家的大體走向。至於那些王公大臣在他們身後如何盤算又如何掐架,和他們做的事情相比,都只是小事。

女皇和薛紹,正在分別運用各自擅長的文治和武功,同心協力的共同治理這個國家,這就是真相。

有女皇在,沒人可以動薛紹。因為薛紹受難,武周一朝的“武功”就要被廢。

反之,有薛紹在也沒人敢於動手扳倒女皇。因為女皇是薛紹自己選定的“最佳合作人”。軍事是政治的延伸,薛紹再能打,離開了強有力的政治保障他也將一事無成。女皇超強的執政能力,是這個國家擺脫困境奮發圖強的最大保障,也是薛紹和整個軍方根植的土壤和堅強的後盾。

女皇不會自廢武功,薛紹也不會自斷根基。他們兩人的聯手就是這個國家雙管齊下的文治與武功。

有些人領悟到了,然而還有一些人稀裏糊塗的不能明白。武懿宗和張光輔,就因為這樣的稀裏糊塗而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轉眼已到,武舉開選之日。

隋文帝開創了科舉,現在女皇將要開創武舉。

毫無疑問,武舉是武周朝的一件大事,開萬古之先河的大事。而這件大事的首倡者與主辦者,就是薛紹。

與之同時舉行的,還有一場規模空前的“殿試”。武則天將要在宮中親自“監考”,從參考的一萬多名學子當中選拔人才。

這一萬多名學子,有白身庶民,有世家子弟,也有在朝的官員,甚至還有來自新羅、日本和西域昭武九姓的異國學子。

士庶同流,能者居先。

值得一提的,殿試考試項目全由武則天親自擬定。

李唐皇朝對於“貼經墨義”的明經科十分的重視,它重點考察學子對於儒家經典的熟悉程度。這一科目對於世家子弟來說優勢很大,因為世家富有藏書又多,學子們能把儒家經典背個滾瓜爛熟,就不難考個好成績了。但是武則天更加重視“進士科”,這一科目對於儒家經典的死記硬背要求不嚴,主要側重於考察詩辭歌賦,看中學子本身的才華與靈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