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大學城和官不修衙(第2/2頁)

當然了,他們的理想對不對、符合不符合實際情況、堅持下去的結果如何,這又是另外一個問題,至少出發點是好的。

有了這樣的治國理念和執政官員,政府衙門破爛一些就順理成章了。不僅僅是開封城裏如此,也不僅僅是做給首都居民和皇帝看的,全國各地基本一致。

開封府還算比較不錯的,各路、各州、各縣的衙門更慘。在宋代官場上已經有了一個潛規則,就是官不修衙。

誰敢把府衙修得漂漂亮亮,而當地民生沒有府衙這麽光鮮,馬上就會遭到禦史言官的群起而攻之,絕無例外。

這一點洪濤也有佐證,就是他那位素不相識的摯友,蘇軾。

這位大詩人此時正在黃州任職,情況要多慘有多慘。不僅工資低、生活條件差,就連辦公室都漏雨。

他在給駙馬的信中就抱怨過:“到任之日,見使宅樓廡,欹仄罅縫,但用小木橫斜撐住,每過其下,栗然寒心,未嘗敢安步徐行。每遇大風雨,不敢安寢正堂之上。”

原本洪濤還以為這是詩人多愁善感的本性,文人嘛,隨著心情的變化,措辭用句難免極端,否則還叫啥文人呢。可現在他才知道,合算自己是誤會老蘇了,他不是在借景抒情呢,而是真的很慘!

那他能把破漏的衙門修好嗎?回答是可以。

官不修衙這個潛規則只是限制了官員們大興土木給朝廷和子民添麻煩,但並不是說房子都快塌了也不讓修。只要情況屬實,該修還是給撥款的。

可是富姬又說了,朝廷一般不會直接下撥錢糧給官員修整衙門,而是采用一種變通的方式,販賣度牒和民間融資。

度牒就是出家人的身份證,在宋朝想出家是需要朝廷批準的,而且還得花錢。

一份度牒價格還不便宜呢,蘇軾想和皇帝要一百份度牒去黃州售賣,籌集兩萬貫資金。然後再加上當地富戶捐贈的二萬貫,差不多能把州縣的幾個破衙門都修一修。

簡單算算就會得出結果,一份度牒能賣二百貫,可見在宋朝想出家也挺不容易的,算是高消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