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一明(第2/2頁)

還有一種國與國之間的邊境貿易稱作互市,這就不是經濟制裁手段了,是真正的貿易,乃兩個友好國家之間的正常邊貿。

北宋朝廷對榷場政策很重視,也的確用這種方式減少了邊境戰爭的發生次數。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慶歷四年,夏景宗李元昊雖然屢戰屢勝,但因為與北宋的戰爭使得邊境榷場全部被關閉,困於國內經濟壓力不得不上誓表臣服,北宋朝廷才恢復了他的官爵,在保安軍和高平砦重新開設榷場。

到了神宗時期,北宋與西夏的榷場發展到了五個,都在秦鳳路,分別是秦州、熙州、河州、岷州和通遠軍。

與遼國的榷場比較多,且雙方都有。遼國設立了五個,分別是涿州新城、朔州城南、振武軍、永清。北宋這邊比較大、比較固定的是四個,雄州、霸州、安肅軍、廣信軍,稱作河北四榷。另外還有很多臨時性質的小榷場,時開時關。

之所以雙方都互設榷場,主要和檀淵之盟有關。當年是遼國打勝了,所以設立榷場的主張是由他們提出來的硬性條件。可見遊牧民族對中原的貨物真是剛需,搶起來太費勁幹脆交易吧。

沈括曾經介紹過,宋朝和西夏的邊境貿易如雞肋,棄之可惜食之無味,原因就是西夏可以拿來交換的貨物種類太少。

一說起西夏,往往會有水草豐美的印象。沒錯,在興慶府所在的區域,西有賀蘭山為屏障,東有黃河水灌溉,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氣候適宜耕種,後世裏稱為塞上江南。

再往西還有涼州平原,是古絲綢之路的要沖,連接西域各國,且盛產馬匹,地處漢羌邊界,民風剽悍,悍不畏死。自古涼州精騎橫行天下,史稱“涼州大馬,橫行天下”。

但不要被這些溢美之詞迷惑,西夏有三分之二強的土地全是高原和荒漠,人口又不像中原農耕民族那樣集中,生產力相對而言比較落後,完全靠國內物資並不能滿足生產生活需求。

除了馬匹、橐駝、青鹽、動物毛皮和一部分來自西域各國的舶來品之外,能拿得出手的交換物資並不多。

青鹽北宋不缺,而且還是政府榷禁物資,不會大量進口。舶來品北宋也不缺,盡管絲綢之路被控制了,但還有一條海上絲綢之路呢,阿拉伯和東南亞海商販運過來的舶來品數十倍於陸路販運所得。

動物毛皮北宋確實需要,但它並不是生活必需品,也不是獨家特產,吐蕃、遼國也都用這種貨物與宋朝交易,西夏並不能獨占。

找來找去,好像只有馬匹和橐駝算是緊俏貨,但西夏政府又不敢大量提供。在這個年代,戰馬必須是重要的軍用物資,裝備精良的宋朝禁軍如果再有了足夠的騎兵,那西夏在軍事上的優勢將頓時化為泡影。這一點不僅是西夏明白,遼國也有同樣的顧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