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實用為主(第2/2頁)

僅僅靠實際經驗積累很難理解奧氏體、共析溫度、過共析組織、共析組織、亞共析組織、鹽浴淬火之類的術語。所以看上去要比高爐煉鐵、平爐煉鋼、焦炭爐燒焦更神奇,被工匠們一致歸結為駙馬的壓箱底絕技,凡人縱使努力也不可得。

因為他們沒一個能玩好這套工序的,就連駙馬親手操作也是經歷了幾十次失敗才找到大致差不多的溫度和時間。交由工匠們操作之後,依舊是搞不明白,信息量太大,他們還需慢慢熟悉適應。

也正是因為有了這套熱處理工藝,才使得鋼甲片的厚度進一步降低為一毫米,再加上甲胄的特殊造型以及表面那些加強筋設計,不僅沒降低防禦力,還有所加強了。

洪濤對這套工藝還是挺滿意的,但對這種甲胄還有諸多不滿。其一就是沒人會歐洲全身甲的活動關節工藝,並不說那玩意有多精密,只是宋代工匠從來沒琢磨過,現想肯定來不及。

所以本來應該是全身防護的板甲套裝,弄成了半板甲半鎖甲的混血種,外形有點不倫不類。

其二就是表面滲碳硬化工藝目前還不能大批量生產,沒人會,就算自己一天啥也不幹只盯著滲碳箱,頂多也就加工出來十多片鋼甲。

注意啊,是十多片不是十多套,攢吧攢吧頂多湊出來四五套甲胄,還沒頭盔。就這產量還是每箱都成功才能達到,實際上洪濤也達不到百分百成功,運氣好的話能有百分之七十,運氣差了百分之五十都夠嗆。

造成這種局面的並不是技術問題,全拜此時的木炭顆粒和純堿濃度參差不齊,在沒有化學試劑可以準確界定原料成分的前提下,能有百分之五十的成功率已經算合格了。

隨著工匠們慢慢熟悉這門手藝,成功率還會逐漸增高,可遠水解不了近渴,慢慢是多久呢?少則半年、多則一年也沒準兒。

這種事兒無法強求,也沒有捷徑,洪濤又不能鉆進他們腦子裏刻字,學手藝憑的是悟性和刻苦,掌握新技術必須得經過時間的磨練,急不得。

這兩個問題不解決,新式盔甲豈不是沒用了!這倒不盡然,輕便、漂亮、防禦力強的盔甲是為皇帝準備的樣品,實際上制作工藝這麽復雜的成品,別說每個士兵一件,指揮使以上的軍官人手一件也是很難達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