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9章 兩淮修河制置使(第2/2頁)

正常的就不應該反對嗎?洪濤覺得太應該反對了。如果光依靠人性治理國家,還分什麽能臣和庸才。之所以叫官員、之所以享受比普通人多的國家福利,就得用更高的標準要求才對,權利和義務要對等嘛。

現在章惇、蘇軾和李公麟就是王安石的敵人,洪濤的立場自然也是王安石的敵人,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這個邏輯怎麽算都沒錯。

不過朋友之間也是允許有分歧的,洪濤就不太同意他們三個的改革方案,原因只有一點,太激進了。一上來就打算拿冗官開刀,還要裁撤軍鎮。在洪濤看來這是在嘬死的路上高速狂奔,都有超速的跡象了。

那章惇、蘇軾和李公麟是不是也為了博取政治資本呢?洪濤覺得必須是啊,但也不乏對民族國家的熱情。

其實沒人會完全只為公義奮鬥終生,自私是對的,沒有自私就沒有社會,只要能在公私之間找到個平衡點就可以。

目前洪濤覺得他們三個在公私問題上就控制的不錯,所以能幫一把還是要幫一把。或者說覺得他們是自己的天生盟友,假如真能從上至下的改革成功,比自己由下自上的改革方法會容易的多。殊途同歸,這就是洪濤的態度。

但是吧,理想這個玩意比任何獨品都強烈,一旦上癮就很難戒除,還愈演愈烈。章惇、蘇軾、李公麟的理想就很熱烈,燒得他們不能忍受徐徐漸進。

說起來還是洪濤的錯,誰讓他夥同神宗皇帝這些年把新政弄得如火如荼呢,確實也起到了富國強民的效果。有了這麽好的先例,你再說讓別人慢慢來,誰會信啊。

“晉卿不要以為修河制置使是美差,朝廷確實不會以河堤修建數量降罪,可河堤一旦潰決還是要追究的。且修理河堤的費用大部分要從各州路籌措,朝廷負擔不超過一半,還多以民夫、糧秣給予,僅此一項就能讓晉卿終年奔走無功而返。”

沒勸住別人,洪濤反被章惇給勸了。他對修河制置使這個職務有另一種解釋,且更貼近實情。這一點恐怕龐皇後和皇帝也不清楚,並不是他們故意要騙自己。

“呵呵呵,章相有所不知,本官在大名府路除了訓練新軍備戰之外還幹了一件事兒,就是修橋鋪路,且一文錢也沒向朝廷伸手。有些事放到別人眼中是極難的,比如籌措錢糧,但在本官這裏卻易如反掌。不過有些事正好相反,本官不太習慣官場的交往方式,如遇到過不去的坎兒,還望章兄、蘇兄、李兄能在朝堂上伸手相助。不管是新黨、舊黨,也無論緩緩為之還是雷厲風行,畢竟我等都在為大宋操勞,如能守望相助必事半功倍!”

不管他們聽不聽自己的勸告,洪濤都不想再和改革派成為敵人了。假如在朝堂上一個朋友都沒有,皇帝再不是特別靠譜,自己幹啥都會阻力重重、束手束腳。

算是自己利用他們,或者說自己在忽悠他們,反正只要大方向差不多就可以暫時求同存異。百花齊放才是春嘛,也沒準人家的辦法更好呢,走著瞧!

“晉卿此別不知何日才能相見,不如作畫一副留於小丫揣摩。”

雙方誰也說不服誰,蘇軾不是第一次見識過瘋駙馬的嘴皮子,知道再說下去恐怕又會不歡而散,幹脆不談政事。

涼王出京赴任、長公主跟隨,駙馬府除了留下王嬤嬤和幾個下人之外可算是舉家搬遷。但王詵說了,王小丫不走,依舊留在蘇軾府上求學。

這麽做的動機蘇軾能猜到,王詵是怕伴君如伴虎,萬一哪天又犯了忌,有自己這位老師護著,總不至於全家都倒黴。這種做法也不是王詵發明的,大家族皆如此行事。

但一想到父女生離、朋友遠隔,蘇軾就忍不住有點動情。這就是文人出身的特點,同時也是弱點。他們太愛動感情,迷人且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