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小人物也有野望

“我們……這就要上戰場了嗎?”

“不會吧?應該是那個什麽……檢驗,還是效驗?”

“不像啊……”

“呃……”

別奢望被緊急征召起來的兵源會有多麽優秀,他們是青壯沒錯,每年也有兩個季度會操練一下,可真的沒有學到太精深的軍旅知識,紀律強調一下長久不被約束又再次失去紀律性。

對於漢部的相當多人來講,戰事什麽的並不陌生。漢部自成立之後幾乎是每年都處在戰爭狀態,可非軍方人士也只有在需要的時候會當一下民夫之類的角色。自輔兵制度完善之後,軍隊中就有了專門的輔助角色,戰時的伺候戰兵、運輸輜重、保護糧道等等,就是由輔兵在做,民夫也就除了緊急時刻才會征集。

漢部的高層大概是有一年半左右沒有征集過民夫了?民夫減少了征召的次數,青壯們被一種叫“更卒”的制度所約束。

更卒是什麽制度?秦帝國和漢帝國大概是將更卒制度運用得最好的兩個時期了。所謂的更卒制度,其實是“賦”和“稅”制度中的一部分,徭役和當兵算是“賦”一種“卒”軍方制度,也就是每年鄉間青壯需要完成既定的徭役,徭役可以是充當勞役,也能是成為士卒。

劉彥不是要搞耕戰制度嗎?賦稅制自然也是要搞起來。現在漢部還是吃大鍋飯的階段,稅這一部分只能是針對那些家族和對外貿易上面,普通平民基本上就沒有稅可以繳。

漢部在遼東這個狹隘半島安置的部眾已經接近小十萬,後面村落制度重更之下,每個村莊都是增加在戶人口,從一千到兩千不等,得看到底是什麽用途的村莊。

呂紹陽是剛剛丟棄下鋤頭跑回家中,一進門就看到妻子神色緊張地站著。

“矛。”小少婦手裏遞出了長矛,看起來擦拭得相當幹凈:“要注意安全……”

呂紹陽沉默著接過長矛,轉身走到了門口停頓下來,回頭笑著說:“細君,你知道我一直在等待今天。”

“奴奴知道。”細君不是名字,類似於現代的老婆之類的昵稱,她福了一禮,隨後大拜而下:“祝夫君武運長久!”

偏處是鐘聲,呂紹陽莊重執禮,再次笑了一下踏步出門,小跑著向村莊的廣場而去。

手持長矛在奔跑的人有許多,他們甚至就不需要更換穿著就是統一的服裝,畢竟漢部現在依然是草創階段,吃大鍋飯就等於是什麽都需要統一調度,那麽不管是糧食還是服裝肯定依賴於公家發放。

要說起來,能夠有名有姓的人肯定是有著家世背景。要知道這是一個姓氏依然沒有普及的年代,有個不倫不類的昵稱是常態。不過話又說回來,哪怕是姓氏普及了,但是叫二狗或狗蛋的人還少了?

漢部給部眾發放的衣服是一種統一款式,一並稱呼為“袍”,由於是黑色因此叫黑袍。那是兩漢時期的平民服飾,漢承秦制不止是制度,由於開國之初的國都是在關中,那麽首選自然就是繼續傳承秦人的穿衣習慣,所以叫漢服、秦服都可以,但還是統一叫華夏衣冠。

有衣就必須要有冠,要不難道還披頭散發?不過“冠”自古以來就不是誰都能戴,需要一定的身份。綸巾則沒有被限制,但一般是被文化人用來騷包(現代叫裝逼)。平民隨便弄個能夠綁頭發的繩子什麽的,或是戴個皮瓜子……隨便綁著再戴個皮瓜子比較流行。

呂紹陽有這麽一個名字,只會證明他曾經是一個家族的子弟,像是一塊奔跑向村莊廣場處的人,叫阿一、阿二、阿三的絕對有重復,什麽石頭和二狗之類的一喊,絕對是一大片人應聲。

漢部這邊的好處是,到了軍務的時刻除非是軍官,要不都是直接喊編號,像是那一位因為殘疾而退役當了保長的人,他現在就是在念編號。

喊到了“127810”的時候,呂紹陽在應“到”。

這也是劉彥帶來的新鮮產物,便於點卯,同時也是激勵士卒立功好有晉身之資,或許可以在篇篇的青史中留下一個記號。

“如此……”一只手沒有手掌的保長大吼:“全員抵達。我們出發!”

遠處在唱響《詩經·小雅·鹿鳴之什》中的《采薇》,稍後似乎是變了,變成了在唱響《詩經·小雅·出車》。

要說吧,漢部真的是在極力“漢化”,平時有什麽活動,基本是要拿起《詩經》來教一教,教得最多的就是那些有明顯軍國主義色彩的詩篇。

《詩經·小雅·出車》是說什麽的?全詩六章,每章八句,描繪了受命點兵、建旗樹幟、出征北伐、轉戰西戎、途中懷鄉、得勝而歸六個不同的意志和畫面。

劉彥覺得華夏苗裔是一個詩的民族,那是春秋戰國長達數百年培養下來的習慣,偶爾復古一下有絕對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