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最後嘗試(下)

騎兵作戰並不是那麽簡單,首要前提是戰馬需要足夠的熱身,等待熱身之後才能進入最佳的沖刺狀態。

顯然,姚家騎兵才活動不到一刻鐘,看戰馬的呼吸節奏和流汗狀況,戰馬小小地奔跑一刻鐘很難完成熱身。

不管是不是熱身好了,戰局有需要的前提下,幾段急促的號角聲中,率隊的羌族軍官只有帶頭轉向。

發現羌族騎兵即將攻來,漢部這邊敲響了緊促的戰鼓聲,軍官不斷呼喝著軍令。

作為應對的是長矛兵開始組織槍陣,他們的長矛長度約是四米,矛頭被半斜著指出,矛底部緊緊地杵在地面。一杆又一杆的長矛半斜著豎出去,看去就是一排排密集的尖刺之林,步兵歷來就是用緊密的隊形抵擋騎兵,那是從上古先秦時代就傳下來的戰術。

長矛兵身後的弓箭手亦是在布置箭陣,他們大概是一個隊五十人為一個小箭陣,再由眾多的小箭陣組成一個大箭陣。

被人墻擋住的車弩部隊,一聲聲的軍令聲中被擺布起來,器械兵緊張又快速地調整車弩,他們聽從軍令將射擊方向和角度一再調整。

車弩除了因為劉彥的建議被撞上絞盤加快裝填速度,其余沒有太特別的地方,甚至只是單射車弩,那是漢部沒有掌握再過高深的技術,有心研究雙射或是三射,乃至於是三射以上,可惜的是暫時沒有太多的成果。

步兵一旦組成嚴密陣型,騎兵肯定不會直愣愣就撞進去,騎兵該做的是不斷地進行襲擾。

羌族騎兵當然知道自己該做什麽,他們在號角聲中不斷拉開彼此的距離,能夠騎射的騎兵逐漸成為前鋒,拿起了角弓進行搭箭。

“射!”

卻是漢部的弓箭手先行射箭,這一次采取的是一次性的覆蓋。一輪射箭之後,羌族騎兵的前鋒不斷有人或馬中箭重重地摔在地上。

事實上就是步兵射出的箭矢會比騎兵遠,那是一件極為簡單的道理,騎兵的角弓受於弓弦的原因大概就是能射七十步到八十步,最大的殺傷力僅是三十步左右。步兵的弓可以射百步以上,最大殺傷範圍該是達到五十步?

在過去的歷史上發生過太多騎兵難以進攻組成嚴密陣型步兵的例子,最為出名的是李陵率軍五千被圍困,結果是被匈奴且鞮侯單於以三萬騎兵圍困於兩山之間,李陵以輜重車組成簡易的車陣,是直至李陵軍將箭矢消耗完畢才投降。而在投降之前,李陵軍消滅的匈奴騎兵達到了驚人的一萬以上。

出城而戰的漢部軍隊沒有車陣,可組成長矛陣其實也不賴,再有就是幾輪齊射之後,弓箭手再次進行波段射擊,羌族騎兵最後連靠近都不敢,只能是於漢部弓箭手射程之外遊弋。

“太荒謬了!”姚蘭既是驚恐又是郁悶:“竟然會這樣!”

其實,不然還能是哪樣呢?騎兵是能夠克制步兵,但除非是甲騎具裝,不然騎兵從來都只是在調動敵軍步兵,使得敵軍步兵移動中出現混亂,等待敵軍步兵的陣型亂掉也不再是密集陣型,騎兵面對才能發揮出該有的威力。

“攻擊混戰的敵軍吧?”王騰還算冷靜:“攻其必救,將敵軍調動起來。”

姚蘭並沒有昏了頭腦,自然清楚應該怎麽做。

在中軍戰場,兩千系統劍士為前導已經打得劉徵的青州兵不斷後退,隨著戰場不斷向前移動,留在身後的是一地戰死的屍體,哪怕是有青州兵僅是受傷未死,亦是會被跟隨在系統劍士身後的漢部士卒補上一記。

劉徵正要派人向姚蘭求援,卻見兩翼的羌族騎兵在一段號角聲中再次發生變化,兩翼各自留下少量騎兵,其余則是脫離戰場進行迂回,看迂回的方向是要攻擊正在推進的漢部中軍後側。

胡人大多是使用號角傳遞軍令,華夏文明則是傾向於使用戰鼓傳遞軍令。不能說誰比較好使,大抵就是一種習慣使然。其實說白了也簡單,既然胡人是使用號角,一直是與胡人交戰的華夏文明總該換個別的,要不一樣都是號角辨認起來著實麻煩。

劉彥當然有發現羌族騎兵是要去攻擊哪裏,他“呵呵”笑了幾聲擺了擺手。

戰鼓聲“咚咚咚……”再次變得有節奏,漢部左右兩翼的部隊緩慢地移動起來,處於前端的前導部隊停下推進轉為防禦。

轟鳴的馬蹄聲在漢部軍陣中響起,該有六百左右的騎兵脫離大隊,向著想要整隊的青州兵那邊沖鋒而去。

本來看到漢部在騎兵威脅下不得不采取守勢的劉徵和姚蘭等人,他們前一刻露出了得逞的笑容,下一刻卻是皺眉。

羌族兵的動作迫使劉彥進行調整,可劉彥派出騎兵沖擊混亂中的青州兵又輪到聯軍這邊做出選擇。

“我們的騎兵較多,可以分出千人切斷漢部騎兵後翼,爭取兩邊夾擊消滅這股劉彥僅有的騎兵!”王騰老辣地再指向正在移動的漢部左右兩翼:“再命令兩翼的騎兵進行襲擾騎射,拖慢漢部全軍會合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