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什麽是具裝重騎

劉彥正在研究從前線星夜急趕送回的幾套甲胄。

那些甲胄是繳獲於石碣趙國的龍騰衛士,分為四層。第一層是一種鐵皮鑄造的桶裝鐵甲(板甲),帶著明顯的中亞特色。第二層是由鐵甲片穿孔,再由鐵絲線連接起來的鐵甲,趨於紮甲和鱗甲的階段。第三層是一件無數鐵環連接而成的鎖子甲。由五件絲綢內衣組成第四層。

要說明的是,目前不管是中亞還是歐羅巴,桶裝的鐵甲其實還沒有出現,全世界由甲片穿孔穿線的鐵甲依然是主流。板甲則是一開始就在希臘眾城邦盛行,後面被羅馬獲取技術。倒是中亞目前依然是類似於紮甲的一款甲胄,例如帕提亞具裝騎兵就是人和馬都是鱗甲。

劉彥對歷史的了解有限,顯然是錯誤地以為中世紀才會出現在歐羅巴和中亞的鐵桶甲已經被弄出來。

鱗甲在華夏文明中其實也早就出現,只是制造工序無比多和復雜,僅有一些擁有底蘊的家族會打造一些,官方依然是大量生產紮甲。

鎖子甲倒是在中亞已經出現,是曾經帕提亞的標準甲胄。

帕提亞是什麽?在華夏文明的記載中,帕提亞其實就是安息帝國。安息帝國已經滅亡,是先與羅馬帝國進行了兩百多年的戰爭,後面被薩珊王朝取代。取代了安息帝國的薩珊王朝,目前該說是絕對的中亞霸主。

“絲綢……”

劉彥看著那些一件件擺開的絲綢衣裳愣神了,他的印象中關於絲綢被發現可以防箭不是到了蒙古崛起的時期嗎?

不得不說的是,劉彥的印象再一次發生錯誤,絲綢可以防箭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被發現,到西漢時的漢軍將校誰不是身穿數件絲綢內衣上陣,只是不像蒙古時期被大規模的運用。

到後世的考古發現中,貴族的屍身基本是會穿數件的絲綢內衣,尤其是以武將的墓尤甚,絲綢幾乎是與兵甲一樣重要的陪葬物。

實際上,自西漢開啟絲綢之路,絲綢傳到了中亞,再傳到遙遠的羅馬,絲綢的作用也很快被發現,中亞人和歐羅巴人追求絲綢不止是因為絲綢穿起來舒服和華麗,還因為絲綢可以防箭,以至於絲綢很快就形成風靡之勢。

“龍騰衛士啊?真正意義上的重騎兵!”

劉彥那麽說有理由,龍騰衛士光是人的甲胄就超過一百三十斤,馬甲也有五十斤重,甚至馬的前半部為都披著絲綢和帛合制的套衣。

與龍騰衛士的那場戰事,漢軍發射了超過一萬枝箭,結果是只射翻百騎左右,大概是一百五十枝箭才解決掉一個具裝重騎。最後是龍騰衛士被射得就像刺猬,可還能活蹦亂跳。

那可是強弩,不是弓,也不是強弓!

劉彥再次翻了一下作戰記錄,低語念道:“三十步內,一輪齊射,射翻五十余騎。”

強弩在三十步內的穿透力連鋼板都能射穿,一輪齊射也就是七百枝弩箭,考慮到命中率,數據上倒是顯得正常了一些。

其實真的就是那樣,並不是說每射一箭就一定能夠射中目標,戰場上十發能夠命中三發已經算不錯。那麽也就是說,強弩在三十步的距離能夠射穿身上套著四層防護的具裝騎兵。

“絲綢……治下有絲綢生產嗎?”

劉彥記得自己的治下好像沒有生產絲綢,他在這一刻對絲綢的重視與身在前線的徐正、紀昌等人是一樣的。

之前是記憶漏洞,知道有那麽一回事,可是沒有事件觸及記憶,自然是不會想到什麽。

既然知道了那麽一回事,劉彥肯定是會重視絲綢。

要知道一點,漢部有具裝重騎,就是那支虎賁軍,可是虎賁軍的裝備與龍騰衛士比起來卻是有些簡陋了。

虎賁軍外面是一層明光鎧,內裏是一套鎖子甲,往內先是一層麻布戰袍,內衣則是帛料。

明光鎧事實上也是由鐵甲和皮革混合制造而成,甲片不是紮甲那種甲片縫在布匹或是皮革的款式,是魚鱗相疊的款式,部分結構上是一層皮革,胸前是兩片護心鏡。

魚鱗甲在防禦箭矢和劈、砍、刺其實無比優秀,然而就是制造工序太多和復雜,但勝在比板甲靈活,就是只做扭身和彎腰等動作時不會有太大影響。不得不講的是,魚鱗甲因為編紮疊壓面積不一樣,倒是比板甲要重一些。

劉彥有親自稱重,龍騰衛士的板甲重量是六十斤,虎賁軍的明光鎧則是七十斤。他甚至特地穿了一下龍騰衛士的板甲,可以發現一旦穿上去很難進行彎腰,就是左右扭動身軀都會有很強的束縛感。

魚鱗甲恰是由鱗片組成,有一種收縮和擠壓空間,活動起來不會顯得太過僵硬,就是工序上很是值得詬病。

本來劉彥是考慮研究板甲,就是那種胸甲騎兵,但是泰山郡初戰的結果傳回,顯然是應該繼續研制重型魚鱗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