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還差一個倒黴蛋

兩千具裝重騎再加上四千突騎兵和兩千弓騎兵,他們是劉彥要為這一場拖了將近兩個月戰事所準備的謝幕禮。

這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決戰,劉彥能夠觀察得出王鸞最近的指揮水準一直在下降,缺乏足夠多的情報之下,很難判斷王鸞是因為局部戰場一直被壓制或是其它什麽事情導致出現問題。不過那又有什麽關系?戰爭從來都沒有那麽多的計策,比的不過是誰犯的錯誤比較多,有了今天的局面顯然是王鸞。

對漢軍有利的局勢已經形成,尤其是王鸞竟然不是派騎兵,是派出步軍對付出營列陣推進的漢軍步陣,差不多就注定了今天必將會是一場大戰,哪怕不會決定這一場戰役的勝負,也將最大程度影響戰役結局的走向。

八千漢軍步卒結成圓陣推進的速度並不慢,他們發現自己的對手同樣是步軍時,移動中竟然能夠改變陣型,是從圓陣直接散開,最終成為一條比較薄的直線,按照軍事陣法的稱呼這個叫作“常山陣”。

看看在移動中轉為直線橫推的漢軍,依然是重裝兵在前弓弩手在後。最前面的大劍士一直都是筆直的直線,令看到的人會驚訝到長大嘴巴充滿不可思議。跟隨在大劍士身後的是塔盾兵,他們就真的是擡著塔盾,腰間的那柄長劍其實就是備用,就因為是專注防禦,不到萬不得已肯定是用不上兵器。跟在塔盾兵後面的是長槍兵,事實上與塔盾兵將會完成親密協同作戰的會是長槍兵,不是大劍士。最後面的是弓弩兵,他們也許會成為戰場上的絕對主力。

常山陣究竟是什麽玩意?筆直橫推的漢軍正在演示這一點,他們馬上就會和沖鋒而上的石碣趙軍步卒產生碰撞,不過在那之前是軍陣之中先被吼出一聲“風!”,後面的弓弩兵立刻回應“大風!大風!大風!”,顯得氣勢十足。

會有那些口號可不是劉彥受於“老謀子”那部名叫《英雄》電影的影響。事實上,從春秋戰國一直到秦、漢、三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弓箭部隊列箭陣要射擊時,吼“大風”一直都是華夏文明的習慣,類似於一種祈禱。

射箭之前會喊“大風”的軍隊在中原消失得有些久了,除非是特別熟讀史書的人,不然誰又會知道在那句“大風”被呼喊出來之後,會有像是雨點一樣密集的箭矢會被射出來?

沖鋒中的石碣趙軍,他們知道會有箭矢飛射而來,但最為害怕的其實是那些手持巨大闊劍的壯碩大漢。

老天!究竟是哪裏來的那麽多接近一丈(2.4米)的士兵?再看看他們手裏的家夥,闊劍的長度絕對超過一米五,劍身是那麽的寬,劍刃是多麽的鋒利。要是被那種劍劈中,那絕對是死透了!

大劍士的身高是二米一,是每個大劍士都是二米一,高大且強壯,這就是大劍士。

從系統“召喚”出來的生物,他們的臉是隨機形成,似乎連智商也是?什麽兵種就會有不同的身高,例如大劍士是二米一,長槍兵則是一米八,弓弩手只有一米七五。最矮的卻是騎兵,是任何一種的騎兵,他們只有一米七。

要是時間再往前推移個五六百年,二米身高以上的壯漢其實並不顯得稀罕,長達數百年的春秋戰國中,矮個子的基因基本是被殘酷的戰爭所淘汰(說法之一)。要真切的知道一點,哪怕是到了西漢初期,找些二米左右的人當重步兵或是長矛兵(矛長六米)也不會太困難,反而是到了東漢末年的時候平均身高卻是變矮了。

華夏苗裔的身高從來都不矮,胡人才是矮人種。胡人的正常身高一般是一米五到一米七左右,因此在過去的胡人與華夏苗裔的戰爭中,不管是戰國、秦、漢,能夠光憑體質進行對抗,基本是華夏苗裔占盡優勢,再加上兵甲器械,那就更不用說,所以才會出現一句“華夏缺少的不過是一個強硬的君主,給一個鐵血皇帝就能橫掃一切”這樣的話。

石碣趙軍這些正在踏步沖鋒的步卒,他們賣力吼叫著、呐喊著,不管是喊什麽東西,反正能夠給自己壯膽就好。他們的沖鋒沒有任何的隊形,不管是手持什麽武器,反正混著往前沖就是了。到了弓箭射程之後,他們之中的弓箭手就會停下來射出自己的羽箭。

漢軍那邊還在繼續吼著“大風”兩個字,比較突兀的是一聲很難形容的聲響突然插進去,聽著像是“嚇”或“嘩”,總之就是弓弦和箭矢破空時的動靜,然後天空被弩箭占滿了位置,由弩箭組成的烏雲移動起來可以遮掩陽光。

石碣趙軍不是斯巴達人,不會喜歡在陰影中戰鬥,他們發出驚恐或是淒厲的嘶喊聲,有盾的舉盾,沒有盾的就是往旁邊的人背後躲。只要死的不是自己,他們任何舉動都能做得出來。